楊新利
【摘要】 目的 掌握醫院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以及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為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提供相關參考。方法 對本院24 h內住院患者進行統計, 采用橫斷面調查研究, 對醫院感染現狀進行調查。結果 當日實際住院患者1526例, 出現醫院感染83例, 現患率為5.4%(83/1526);感染例次92, 例次感染率為6.0%(92/1526)。感染科室主要為重癥監護室(22例)、神經外科(13例)和腫瘤科(10例)。醫院內獲得感染高發部位主要為呼吸道(33例)、手術切口(25例)和泌尿道(11例)。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 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23例)、大腸埃希菌(19例)和肺炎克雷伯菌(10例)。1526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療者647例(42.4%), 以單一用藥為主(80.1%), 聯合用藥較少。結論 該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較低。對于現患率較高的科室應加強感染防控, 并降低抗菌藥物使用范圍, 強化使用指證以減少多重耐藥感染。
【關鍵詞】 醫院內獲得感染; 現患率; 抗菌藥物;感染分布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208
隨著感染防治技術的提高, 目前對于臨床各類感染均可獲得有效治療, 但醫院內感染仍難以完全避免[1]。醫院內感染可加重患者現有病情, 為臨床治療帶來較大難度。掌握醫院內感染常見特點有助于提高防控水平。現患率調查是監測醫院感染的主要方式, 通過分析相關調查數據可對醫院感染動態進行準確掌握, 并客觀反映醫院感染的基本情況[2]。本研究選擇作者所在醫院進行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 以為醫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12月11日0: 00~24: 00 所有住院的患者為調查對象, 綜合包括調查當日轉科、死亡以及出院的所有患者, 但排除當日新入院患者。
1. 2 方法
1. 2. 1 調查目的 調查統計該院當日住院患者中醫院感染現患情況, 明確醫院感染患者的分布特點, 并了解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1. 2. 2 調查方法 調查人員由醫院感染專職管理人員以及各臨床科室感控醫師組成, 均為主治及以上職稱。每臨床科室調配一名調查人員, 在調查前對所有調查人員進行統一培訓, 培訓內容包括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以及現患率調查知識。綜合采取查閱病例和床旁調查相結合的方式, 并統一填寫由本省感控中心制定的個案調查表。在調查完成后, 由本院感控中心管理人員對調查表進行核查, 并分析相關數據。
1. 2. 3 診斷標準 本次醫院感染調查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2001)所制定的標準執行, 綜合分析病歷調查結果和床旁調查結果, 確定調查對象是否為醫院感染患者。
2 結果
2. 1 一般結果 本次共調查住院患者1526例, 均獲得實際調查, 實查率為100%?;颊叻植迹耗?93例, 女633例;年齡1 d~89歲, 平均年齡(45.3±14.9)歲。本次調查共發現醫院感染患者83例, 現患率為5.4%(83/1526);感染例次92, 例次感染率為6.0%(92/1526)。醫院感染患者中男48例, 女35例;年齡16~85歲, 平均年齡(52.7±14.9)歲。
2. 2 科室分布 本次調查涵蓋23個臨床科室, 其中醫院感染患病率前三位分別為重癥監護室(22例)、神經外科(13例)和腫瘤科(10例), 此外神經內科8例, 心血管內科6例, 泌尿外科3例, 內分泌科3例, 骨外科3例, 呼吸內科1例, 手外科1例, 消化內科1例, 胸外科1例, 中西醫結合科1例, 肛腸科1例, 腎病內科1例, 兒科1例, 普外科1例, 皮膚科1例, 婦科1例, 產科1例, 耳鼻喉科1例, 眼科1例, 疼痛科1例。
2. 3 感染部位分布 醫院內獲得感染高發部位主要為呼吸道(33例)、手術切口(25例)和泌尿道(11例), 此外, 胃腸道6例, 敗血癥4例, 腹腔內感染3例, 其他1例。
2. 4 病原菌分布 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 占74.7%
(62/83), 主要為銅綠假單胞菌(23例)、大腸埃希菌(19例)和肺炎克雷伯菌(10例), 其他革蘭陰性菌如鮑曼不動桿菌(5例)、普通變形桿菌(3例), 嗜水氣單胞(1例), 其他革蘭陰性菌1例。革蘭陽性菌占25.3%(21/83), 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11例)、腸球菌(4例)以及表皮葡萄球菌(3例), 鏈球菌(2例), 其他1例。
2. 5 抗菌藥物情況 1526例患者中使用抗生素治療者647例(42.4%), 以單一用藥為主, 占80.1%(518/647);聯合用藥較少, 其中二聯用藥112例(17.3%), 三聯用藥17例(2.6%)。
3 討論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醫院感染現患率為5.4%, 高于其他研究報道水平[3, 4], 且明顯高于本院日常監測報告水平(3.6%)。提示在日常感染監測中, 各臨床科室存在感染漏報現象。具體原因可能為:①目前對于醫院感染的相關檢驗檢查工作尚未得到完善, 臨床醫師對于醫院感染的診斷依據不足, 進而造成部分醫院感染病例被漏診[5];②臨床醫師未掌握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 因而造成漏診, 提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強醫院感染的培訓和檢驗工作。
本次調查發現感染科室主要為重癥監護室、神經外科和腫瘤科, 上述三個科室占54.2%。其中重癥監護室由于患者病情危重, 多合并多器官損傷或功能障礙, 易發生感染。而神經外科和腫瘤科患者由于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和體質較弱, 免疫力下降, 亦較易發生感染。感染高發部位主要為呼吸道、手術切口和泌尿道, 提示應加強呼吸道、泌尿道護理, 并嚴格無菌操作, 防止切口感染。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 銅綠假單胞菌仍是目前最常見的醫院感染致病菌。革蘭染色陽性菌較為少見, 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此外, 在本次調查中發現使用抗生素治療者占42.4%, 該比例較高, 可能存在部分無指證用藥。但巨大部分患者為單一用藥(80.1%), 二聯和三聯等聯合用藥較少。
綜上所述, 本院目前醫院感染現患率仍較高, 重癥監護室、神經外科和腫瘤科是防控重點, 革蘭陰性菌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此外, 應加強臨床醫師對感染的重視, 嚴密監測和防范, 以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丹, 毛璞, 李常安, 等. 2008-2013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24):5728-5730.
[2] 趙旭, 嚴向明, 王秀珍, 等.某兒童醫院連續3年住院患兒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5, 32(1):40-43.
[3] 張玲, 閆迎明, 刑曉冰, 等. 2013年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5, 25(4):842-844.
[4] 晉發, 付金平, 王桂華, 等. 1860例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與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3(6):64-65.
[5] 邢金玲, 徐芬. 2011-2013年某三級甲等中醫院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現代預防醫學, 2015, 42(2):366-368.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