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蘭
(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學校 215123)
“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是蘇科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學教材第13章第1節“土壤里的小動物”第二課時的內容。這是一節實驗課,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探究蚯蚓的體形、體色、呼吸、反應、運動等,獲得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呼吸、蚯蚓依靠體壁肌肉和體表剛毛的協助來運動,以及環節動物有許多相似的環形體節構成等概念,最終通過對這些概念的概括和歸納,概述“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要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在實驗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如何保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認真自覺地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如何讓學生對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有清晰的認識?如何確保每一名學生都是實驗的實施者,而非旁觀者?
為此,筆者在組織教學時,向學生明確每一活動的目的、任務和方法,規范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其對每一步該做什么,如何操作,達到什么結果做到心中有數,并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分析實驗結果、質疑實驗現象的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掌握重要概念。
2.1 知識目標 概述蚯蚓適應土壤中生活的主要特征;舉例說出蚯蚓與人類的關系及其對生物圈的意義。
2.2 能力目標 通過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得出結論;掌握對照實驗的設計。
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感悟蚯蚓對生物圈的作用,體驗愛護蚯蚓等小動物的情感。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約15 cm 長的活蚯蚓若干、復寫板(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秒表、硬紙板、玻璃棒、解剖盤、放大鏡、聚光小電筒、盛有清水的燒杯、滴管、培養皿、棉球、干燥土壤和潮濕土壤等;學生每4 人為一組(設組長、匯報員、操作員、記錄員),課前查閱資料、走訪中藥店等,了解蚯蚓的作用。
3.1 交流蚯蚓的生活環境(導入) 教師組織交流:誰見過蚯蚓?說說在哪兒見到過?帶蚯蚓的學生說說在哪里抓到蚯蚓的?什么樣的土壤環境中蚯蚓較多?師生共同歸納出蚯蚓的生活環境:陰暗、潮濕、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同時設疑:蚯蚓如何適應這樣的生活環境?
設計意圖:用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分析蚯蚓的生活環境,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直入主題,為后續探究活動節省時間,同時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3.2 觀察蚯蚓的外形 下發學案,學生分組觀察,通過看、摸、辨,即①看:蚯蚓的體形如何?身體的組成有何特點?體色有何特點?②摸:輕輕觸摸蚯蚓的體表,有何感覺?來回撫摸蚯蚓的腹面,有何感覺?原因是什么?③辨:如何判斷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完成表1。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填寫圖1中所示的蚯蚓各結構的名稱,并思考,為什么大雨過后,地面上的蚯蚓特別多?蚯蚓依靠什么呼吸?教師及時點評。

表1 蚯蚓的外形

圖1 蚯蚓的外形結構
設計意圖:對于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動物——蚯蚓,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進而得出結論。通過“看”“摸”“辨”“填圖”“思考”,明確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完成相關操作,獲得相關事實,為構建概念體系積累直觀認知。
3.3 測試蚯蚓的反應 學生分組,按要求進行思考和測試:①輕觸:用玻璃棒輕輕觸碰蚯蚓身體的前、中、后各部分,看它分別有什么反應?②照射:用手電筒照射蚯蚓身體的前端、后端和中央,看它對光刺激最敏感的是哪里?蚯蚓有眼睛嗎?它如何感受光的刺激?③測試:在解剖盤的兩側分別放置等量的一堆干燥的土壤和一堆潮濕的土壤,將蚯蚓放在兩堆土的中央,測試它的趨向。在此基礎上,完成表2。

表2 蚯蚓反應記錄
設計意圖:通過完成上述測試,學生感悟到蚯蚓能對外界環境的刺激作出一定的反應,且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環境,再次印證“蚯蚓依靠濕潤的體表進行呼吸”的結論。
3.4 探究蚯蚓的運動 教師引導:蚯蚓在土壤中能自由穿行,它到了地面上會怎樣?它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運動能更快?各小組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進行探究:蚯蚓在哪種表面的物體上運動更快?教師巡視,給予指導。各組匯報本組的實驗方案和實驗結論,其中大多通過測試蚯蚓在粗糙和光滑的塑料板上運動的速度,得出“蚯蚓在粗糙的物體表面運動更快”的結論。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與思考:如何確保蚯蚓做直線運動?如何保持蚯蚓的活力?如何減少實驗誤差?為使蚯蚓做直線運動,學生想到了很多辦法,如用兩根玻璃棒夾住蚯蚓,讓蚯蚓在玻璃棒的間隙中爬行;把硬紙板折一下,讓蚯蚓在紙板的折縫中爬行;在紙板上滴一條直線的水滴,讓蚯蚓沿著水滴爬行等。在實驗中,不斷用濕棉球擦拭蚯蚓的體表,保持蚯蚓體表的濕潤。同時,用同一條蚯蚓分別實驗而不是用兩條蚯蚓;在一次實驗結束時,讓蚯蚓休息1~2 min,使其恢復體力。這些都能有效減少實驗誤差,使實驗結果更精確。
針對少數組學生得出“蚯蚓在光滑的物體表面運動更快”的相反結論,大家經過思考、討論、分析,提出以下可能的原因:蚯蚓在光滑的玻璃板上運動后,沒有讓蚯蚓休息,直接測試蚯蚓在粗糙玻璃板上的運動速度,由于蚯蚓耗費了大量的體力,運動速度可能減慢;沒有用濕棉球擦拭蚯蚓身體,導致蚯蚓因缺氧活力下降而影響運動速度;還可能用硬紙板實驗時,硬紙板非常干燥,蚯蚓在上面爬行時體表黏液被吸收,身體變干影響呼吸
設計意圖:將該環節作為本節的重點,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例如,學生小組相互配合,分工協作,親自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測量、記錄、分析、對比、質疑、交流等過程;學會對照實驗的設計,并注意運用合理的方法減少實驗中的誤差,體驗科學探究的嚴謹態度。通過親身經歷,深入理解“蚯蚓依靠體壁肌肉收縮和剛毛協助運動”的科學概念。
3.5 討論蚯蚓對生物圈的作用 討論:有人說“蚯蚓是人類的朋友”,你同意嗎?說出你的理由。由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藥店走訪了解等,交流蚯蚓對人類、對生物圈的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將自己課前走訪調查的成果與同學分享,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效果的檢驗,同時也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認識蚯蚓與人類和生物圈有著密切關系,形成“關注蚯蚓、愛護蚯蚓等小動物”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6 歸納蚯蚓的適應特征 教師設問和引導:蚯蚓具有許多特殊的結構特征,哪些特征與它們土壤生活的習性相適應?讓學生將與蚯蚓相關的關鍵詞寫在紙上,嘗試構建概念圖。小組交流完善,并由每組代表上前展示,教師點評。概念圖中包含的基本信息如圖2:

圖2 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特征的概念圖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構建概念圖,將實驗獲得的零散的知識進行整理、匯總,形成相互間具有關聯的網絡體系,使學生內化概念,深入理解“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通過實驗開展“探究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征”的教學,運用引導性動詞,例如觀察、摸、看、辨、測試、探究、匯報、討論、歸納等,一步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探究活動,避免了實驗過程中的盲目性。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自主開展觀察、探究、分析、質疑等活動,并最終得出結論,構建概念體系,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生的自我體驗、自主構建概念的過程中,滲透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