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勝美
【摘要】我國素質教育實施以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有思想、評價機制和教育資源均衡化等眾多的影響因素,通過對素質教育從認識、評價機制和教育資源均衡化三個方面的分析,查找出我國素質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從深化素質教育認識方面,從素質教育評價主體等方面完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從推動素質教育軟、硬件資源達到素質教育資源均衡化三個方面提出提升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 素質教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12-02
2016年教育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雙輪驅動”,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近年來,我國小學教育改革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大多數還只是對一些局部與表層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探索,要從根本上破解小學生頭上的“三座大山”,是我國教育改革“十三五”期間的重大任務。文章在結合作者二十多年從教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一些自己對我國小學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我國小學素質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為了有效破解我國學生頭上的“三座大山”,1999年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自此以后,教育界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在對小學教育的改革上做出了許多工作,但效果明顯不佳,存在許多問題。
(一)對小學素質教育改革的認識不足
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以來,對素質教育的推行難以落實和實施,其主要原因是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到位,不能將素質教育的內涵落實到對學生的培養之中。在我國的教育理念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思想對老師和家長的影響根深蒂固,這就導致了許多學校名義上開設了許多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可在實際教學中對這些課程不重視,很多學校對這些課程的開設只是流于形式,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都不能落到實處,效果不佳。
(二)評價機制與小學素質教育改革不匹配
當前,我多絕大部分地方仍然在自覺和不自覺的運用傳統的評價體制,實際上對小學和老師的評價標準是學生升入優質初中的比例,而升入初中的硬指標主要還是語文、數學和英語等文化課程的成績,其它方面雖然也有所考慮,可權重太低;對學生家長來說,升入優質初中當然是他們的必然選擇,所以就會出現小學生在學校學習之余到各種補習班補習的現象。所以,由于評價機制與小學素質教育改革的不匹配,就導致了學校、老師和家長三方面都會專注于孩子的語文、數學和英語等文化課程的成績,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太注重,小學素質教育的改革難以落實。
(三)素質教育改革難以落實與實施
長期以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對教育投入的不足(長期以來我國對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較低,最近幾年才提到4%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使得我國的教學環境、設備和師資等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導致了我國教育資源嚴重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一是我國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較大;二是城鄉教育資源,尤其是一些落后鄉村的教育資源差距巨大;三是同城教育資源也極不均衡。這就會導致教育資源不足的地區和學校只有通過努力提高對文化課的投入,才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使得小學素質教育的改革難以落實與實施。
二、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問題原因探析
我國素質教育經過將近20年的改革與創新,仍然難以落實和實施,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由于評價主體和客體不全面,導致評價目標偏離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對管理制度的評價或考核是管理制度的關鍵環節,而其中的考核主體(即由誰來考核)和評價客體(即考核誰)是其關鍵之中的關鍵。我國素質教育的評價機制中,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做出了比較全面的宏觀評價規定,各地區和各學校在落實素質教育時也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方案,可在眾多的評價方案之中,其評價主體基本上都是學生本人、教師和家長,缺少關鍵評價主體初中學校,而評價客體都是學生,缺少對小學學校的評價,這是很不科學的,這直接導致了素質教育的評價目標與小學學校和家長實際所追求的目標偏離。
(二)由于評價目標偏離導致素質教育難以落實實施
在評價主體中,初中學校和家長的評價是關鍵,在評價客體中,對小學學校的評價是關鍵(現實和現狀就是如此)。由于社會和家長所關注的小學學校好不好的主要標準是小學學校升重點初中的競爭力,所以小學學校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就會偏重初中學校和家長的喜好(這樣才能給小學學校帶來確實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從而導致雖然在素質教育的評價制度中有諸于“制止課余時間、節假日全班性補課或上新課”等硬性規定,可在家長和小學學校心照不宣的密切配合下,采用形式多樣的方式方法,“創新性”的突破各種規定,使得小學生不但沒有“減負”,可能負擔有所加重(因為小學生是絕對弱勢和被動的)。這樣就導致了素質教育難以落實實施。
(三)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阻礙了素質教育的落實與實施
我國的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主要表現在我國東西部的區域不平衡、城鄉之間的不平衡和同城的不平衡三個方面。由于優質學校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和相對較差的學校,在現有教學評價的現狀下,優質學校為了保持優勢地位,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會偏重初中學校和家長喜好,劣勢地區和其它學校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會通過加大對文化課的投入,提升針對目前現狀的競爭力,阻礙了素質教育的落實與實施。
三、解決素質教育改革落實實施的對策
(一)全面深化對素質教育的認識
要讓全社會,尤其是家長認識到,對孩子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將會在孩子的一生中受益,而小學階段正是孩子這些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不對孩子的綜合素質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只關注現狀的短期目標,將會影響到孩子中學、大學乃至進入社會后的發展潛質。要讓全社會都關注對孩子綜合素質的提升,傾注于對孩子全面發展的培養,以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為培養目標,撥正學分和升學短期目標的思想。
(二)完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
素質教育評價機制的完善,其關鍵在于完善初中學校(評價主體)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初中學校就像是小學學校產品的客戶,客戶需求是產品的導向。在文化素質評價方面可以跳出擇優評價,改用水平評價,只要小學生達到了小學畢業水平,就在同一起跑線上。增加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能力素質的評價權重,科學地建立小學生能力素質評價機制,對每個小學生的能力素質做出公正的評價。其次是要撥正對小學學校(評價客體)的評價,要削減對小學學校升優質中學比重的關注,真正做到按素質教育的要求來評價小學學校。
(三)加快教育資源均衡化建設,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落實與實施
在評價機制合理的前提下,加快教育資源均衡化建設。教育資源均衡化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學校教育硬件的均衡化。通過加大教育投資,在有計劃的提升對中、西部地區小學學校和非優質學校投資力度的同時,適度縮減對優質學校的投資力度,力爭用5—10年的時間大幅縮減學校教育硬件設施的不平衡。二是學校教育軟件的均衡化。這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個方面是學生資源,目前的分學區就讀是一個有效措施,但還不夠,要堅決破除收費擇校等現象,擇校理由要公正透明,主動讓家長監督;第二個方面是老師資源,可以通過加大對非優質學校師資提升的投入來提升非優質學校的師資水平。短期內也可以考慮通過優質師資流動,作為一個師資均衡的補充策略。
參考文獻:
[1]王成堯.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2015(9).
[2]孔翠翠.淺析小學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促進素質教育的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6(5).
[3]張亞楠.淺議我國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成功(教育),2013(4).
[4]王娟.淺談小學教育改革中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讀與寫(教育學刊),2014(5).
[5]趙娜.關于農村小學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