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徐幸
“十二五”是浙江重點建設成績喜人的五年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徐幸
五年中,全省重點建設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4萬億元,建成投產重大項目913項,分別是“十一五”時期的2.4倍和1.6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轉型升級的帶動力、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支撐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和體現

圖/金川
“十二五”時期,是浙江省重點建設投資規模最大、建成項目最多、成效最為明顯的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高度重視下,全省重點建設戰線的廣大干部職工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齊心協力,克難攻堅,扎實推進以“三個千億”、“411”工程為主體的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成果豐碩。五年中,全省重點建設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4萬億元,建成投產重大項目913項,分別是“十一五”時期的2.4倍和1.6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轉型升級的帶動力、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支撐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和體現。
(一)著力于穩增長,投資規模不斷壯大,重點建設成為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
省重點建設項目體量大、關聯廣、帶動性強,是促投資穩增長的“牛鼻子”。近幾年來,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加大的嚴峻形勢,全省上下以重點建設為依托,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2011年,省重點建設完成年度投資1609億元,2014年完成投資增加到3262億元,2015年預計完成投資3600億元以上。省重點建設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從11.3%上升到2015年的13.8%。重點項目建設已經成為浙江省對沖經濟下行風險,保持經濟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按5年平均值測算,省重點建設項目每年直接拉動全省投資增長約3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約1.4個百分點,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著力于強支撐,繼續加強建設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基礎設施網絡化、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十二五”時期,全省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方面的重點建設投入達到6800億元,建成項目317項,一批重大項目的建成,大大增強了浙江省基礎設施的保障支撐能力。五年來,建成滬杭客專、杭甬客專、寧杭客專、杭長高鐵、金溫鐵路擴能改造、杭州火車東站樞紐,鐵路寧波樞紐工程等鐵路項目,宣告浙江省交通正式邁入高鐵時代;建成杭州地鐵1號線、2號線東南段、4號線首通段、寧波地鐵1號線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深刻改變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建成杭長高速、紹諸高速、諸永高速、東永高速、黃衢南高速、云景高速、龍慶高速、嘉紹通道、錢江通道等高速公路項目,城市之間時空進一步縮短;建成寧波—舟山港、溫州港、蕭山國際機場二期、溫州永強機場改擴建等一批空港海港項目,積極打造點面結合物流強省。經過五年建設,初步構成了全省鐵公水、海陸空相互鏈接、互聯互通,系統成網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到2015年,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1.7萬公里,高速公路3926公里,沿海萬噸級以上泊位220個,內河高等級航道1441公里,民用機場旅客吞吐能力4600萬人次,進一步縮短了區域之間的時空距離,初步構建了2小時交通圈。
五年來,電源、電網以及天然氣利用等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000億元,建成秦山/三門核電站、灘坑水電站、臺州第二電廠、華潤蒼南電廠、浙能六橫電廠、溫州電廠四期擴建、舟山電廠二期“上大壓下”擴建、溪洛渡左岸-浙江金華±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皖電東送特高壓交流輸電浙江段等一批項目,極大提高了浙江省能源保障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往用電高峰只能錯峰供電的現象再也不會出現;寧波LNG接收站、西氣東輸、金麗溫、甬臺溫天然氣管道、龍泉生物質發電等一批天然氣、光伏、風力、生物質發電等項目建成投產,推動了清潔能源大省建設,使浙江效率高、污染小的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2015年,煤炭在浙江省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為12.7%,比2000下降18.2個百分點,呈逐年下降態勢,天然氣、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日益擴大。
加強“寬帶浙江”建設,支撐了信息經濟的發展。通過滬浙閩光纜、福杭貴成光纜、杭金麗溫光纜、滬金南穗光纜等全省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起大容量、高性能的現代化通訊信息網絡,實現了我省無線網絡從2G到3G、4G的升級。
(三)著力于促轉型,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建設力度加大,產業層次不斷提升
“十二五”時期,省重點產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400億元,許多重點建設項目已成為浙江工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大大增強了浙江經濟增長的后勁。實施了紡織、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提升項目,提升了浙江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建成大眾、福特、納智捷、吉利汽車等整車項目,年生產整車80萬輛,實現了浙江整車生產的從無到有;建成中興、華為、東方通信等信息產業基地和阿里巴巴“淘寶城”等項目,拓展了浙江產業發展的新空間。特別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業,僅2015年“雙十一”交易額就突破了912億元人民幣。通過一批產業技改類重點項目建設,有效推動了“四換三名”戰略的實施。2014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幅比GDP高出1.1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52.1%,首次實現“三二一”產業結構。
(四)著力于惠民生,社會發展項目有力推進,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十二五”期間,社會發展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建成投用了浙江音樂學院(籌)校區、杭州師范大學倉前校區、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浙江工業大學校園改擴建、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浙江科技學院遷建、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遷建、溫州大學新校區、浙江長征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高教、職教學校項目,職業教育、基礎教育共建成教學用房370萬平方米,學校硬件設施大大改善,為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著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發展文化體育、養老服務、保障救助等公共服務,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兒童醫院濱江院區、省精神衛生中心一期工程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用,醫療用房面積260萬平方米,市民的醫療條件不斷改善。
(五)著力于可持續,“五水共治”、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等重點建設力度加大,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得到增強
“十二五”期間,農水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300億元,滾動安排并組織實施“五水共治”省重點項目近200項,建成合溪水庫、欽寸水庫、楠溪江引供水工程、浙東引水蕭山樞紐、溫州淺灘工程一期、舟山六橫海水淡化一期工程、擴大杭嘉湖南排能力杭州三堡排澇工程、臺州金清新閘二期、溫州城區防洪提三期工程、桐廬縣富春江干堤加固一期、蘭溪錢塘江農防加固工程等項目,年供水能力新增15億立方米,干堤加固建設450公里,全省防洪、御潮、治澇和抗旱能力明顯提高。全面實施“河長制”,實現省內河道全覆蓋,“十百千萬治水大行動”進展良好,建成寧波慈江整治工程、湖州南太湖水源地保護和藍藻防治一期工程、紹興城區西南片清水河道環境整治工程、錢塘江治理衢州市本級衢江治理工程等,提前半年完成6496公里垃圾河清理任務,整治黑臭河4660公里,新建污水管網3130公里,有效落實“兩富”、“兩美”浙江建設要求。
“十二五”期間,市政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省重點項目投入800億元。一批城市供水、供氣和污水處理項目建成投入運營,大大提高了城鄉自來水供水普及率和垃圾、污水處理率。截止到2013年,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9.28%,提前兩年超額完成了國務院確定的在201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5%的目標。一批生態保護公益林和循環經濟等重點項目扎實推進,不少地方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浙江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
節能減排力度持續加大。實施主要污染物總量指標量化管控制度,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1%。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提前1年達到五年規劃目標要求,其中,化學需氧量完成目標任務121.3%,氨氮完成目標任務102.9%,二氧化硫完成目標任務120.4%,氮氧化物完成目標任務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