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世界洋溢著人文情懷


浙江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市場經濟的有效性,就是最大限度地促進了人類的合作。只有充滿人文情懷,相互之間才能親密合作
張維迎教授理論框架中的理性人,是具有高度人文情懷的。去年年底,有幸在中國經濟學重鎮浙江大學的第一現場,聽取張維迎教授介紹自己的教科書巨作《經濟學原理》,以及同行的高水準點評。
張維迎在他這部開創性著作的第一頁即指出,“理性人追求的是一生的幸福,而不是一時的快樂”。“本書貫穿人文主義精神”,是張維迎開宗明義介紹他的巨作的第一句話。
幸福絕不限于物質。所以,一個典型理性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會偏廢意志自由,情感愉悅,靈魂安寧,以及全身心健康。我認為,人文情懷就其一時一事的某種激情而言,似乎不屬理性范疇,但究其實是理性人終生理性不可或缺的心靈支撐。
上述內容的相當部分,早已在馬斯洛那里得到了解決。不過,現實狀況是總有人把理性人理解為物質利益第一。這既是對理性人認識的偏頗,也是受到了物質貧乏時代記憶的影響。這篇小文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只是想從自己感觸較深的幾個方面,與大家分享張維迎教授的一些觀點。
市場經濟的有效性,就是最大限度地促進了人類的合作。傳統社會也有合作,但那只是熟人之間的合作。市場經濟則可以促進陌生人之間的合作。現在消費的每一個產品,都是全世界合作的結果。99.999%合作者,我們都不認識他,但可以彼此合作,這就是市場。
張維迎指出,在傳統經濟學教科書里,經濟學被定義為“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這里得打斷一下,我女兒雖然不是經濟學專業出身,但也接受了一些經濟學理論啟蒙,對這一點特別反感。她覺得經濟學是在給地球增加負擔,況且每一個人為什么非得要讓自己的付出最小化,而福利享受最大化呢。
張維迎似乎是解答了我女兒對于經濟學的詰難。張維迎指出,本書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人類如何通過合作而發展的科學,將市場理解為人類通過分工和交換進行合作的制度。張維迎認為,市場的邏輯是,一個人要自己幸福,首先是要給他人創造價值;只有給別人帶來幸福,才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而張維迎自己也在踐行著他的理論。
我一位上世紀80年代老領導與張維迎是陜北老鄉。20多年前,老領導的人生幾乎跌到了谷底。不僅他所喜愛并有很高造詣的學術生涯被中止,而且工作崗位也出現了問題。張維迎這時專程從北京來到杭州,特地對我老領導當時的單位領導提出要求,希望能妥善安排工作。
20多年后的今天,老領導非常感慨。他說,這個社會多的是錦上添花,少的是雪中送炭,然而支撐人世間的恰恰就是那些稀少的雪中送炭。當年在他人生最窘迫時,張維迎等人的幫助,讓他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
張維迎從英國回來,經濟稍有寬裕,做的第一件事是自己出錢給陜北家鄉農村通上電。其實,在經濟學界的一些大牌學者身上,這樣充滿人文情懷的事并不算少。茅于軾先生在山西推行小額貸款實踐,姚先國教授10余年前向家鄉學校捐助電腦。樊綱教授曾去杭州邊上的臨安演講,外界說他為了錢連這么個小地方也去。樊綱有一次跟我說,那是駱耕漠的家鄉,是老人要他去的,能不去嗎?
我們人類能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有愛。BBC一部紀錄片說,原始人從吉布提橫渡紅海走出非洲,種群規模甚至小于現在的瀕危動物。豐富的人文情懷是人類繁衍的根本。究竟是愛寓于理性之中,還是理性寓于愛之中;抑或兩者并存,此伏彼起,應該是很復雜的問題。未來人類如何走向,很大因素取決于偏好相互之間的愛,還是偏好于相互之間的算計?!
當下社會現實,是人們之間總是有著太多的隔閡。所以,關于合作的研究,具有很大空間。我們相互之間總是在向對方關閉著心靈的大門,其實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向對方獻上自己的愛。所以,張維迎那天講,我們人類的所有歷史,可以從囚徒困境這個故事里一直講完。
只有充滿人文情懷,我們相互之間才能親密合作;只有親密合作,這個世界才能變得更好。情感就其個體來說高度不確定,而就其整體來說,則將符合大數定理,亦將具有一定規律。從這一角度言,情感也是能在講求邏輯分析的經濟學世界里有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