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小平
【摘要】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
【關鍵詞】中學化學 教學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71-02
一、營造寬松氛圍,培養創新意識
營造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也是創造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教學環境,在這個環境里,不是你講我聽的簡單交流,而是允許學生打斷老師的講話,允許學生對老師的講話、觀點提出異議。允許學生相互討論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這樣有利于消除上課過于拘謹的場面,有利于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在這個氛圍里,學生就勇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苛求解決問題,他們的創新意識,就在自然而然得到培養和發揮。我們努力營造寬松的環境,保護活躍的氣氛,駕馭其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不斷滋長。
二、創設多樣情形,培養創新精神
何謂創新精神?我認為,就是在創造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勤奮的、實事求是、不折不撓的敢于冒險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訓練養成的。我們一是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行為;二是要培養學生對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有責任心的敢于冒險、敢于挑戰的創新人格。
1.好奇心、求知欲的培養
興趣是創新學習的第一動機,是創造力的原動力與維持力,是創新的催化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化學與自然、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優勢,聯系現代科技最新成果,最新技術,創設激發學生興趣的良好情景,喚起學生為之奮斗的強烈欲望,是行之有效的。在學生急于想知道原因的條件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2.誘發創新動機,培養創新個性
創新動機往往從“責任感”、“好奇心”那兒獲得。結合教材不同章節內容,講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學習元素周期律時,講《門氏夢表》;學硝化甘油時,講《諾貝爾和TNT》;學氟時,講《死亡元素》;學苯的結構時,講凱庫勒《夢蛇成環》;學氧化還原時,講《燃素說與氧化說的沉浮》。科學家的故事是誘發學生創新動機,形成創新個性催化劑。這些知識可增強學生為人類的進步獻身科學的責任心和勇于創新的頑強意志。
三、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伴隨著創造性活動而進行的,是人腦的一種綜合性思維。創新思維具有求異性、靈活性、獨立性和靈感等,其主要體現在靈活性。一是思維方向靈活,善于從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從綜合到分析,全面靈活的進行綜合分析;三是遷移能力強,能舉一反三,多解求異,進行發散式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一題多解的訓練,學會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例如:將一個鋁制的盛飲料的易拉罐內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然后往罐內注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立即用膠布將罐口密封,反應一段時間后可能出現的現象是什么?分析物質發生變化,從加入物質考慮,這是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勢,所以只分析氫氧化鈉溶液與二氧化碳的反應,而忽略容器本身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因此漏了“癟的罐重新又鼓起來的現象”。所以老師提出問題時,不能與結論太直接,也不能太難,要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的切入點,使學生以一種自主回憶、聯想創造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實際上就構成了學生以一般性思維發展到創造性思維,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前要設計和確定有價值的問題。
四、開發應用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形成化學概念,鞏固化學知識,獲得化學實驗技能、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訓練科學方法及其它科目的學習有重要意義。化學實驗以其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實驗的探索和實驗的創造性。新的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新教材的顯著特點是:實驗課時比例增大,實驗內容增多,實驗類型增加。尤其化學II還提高了對定量實驗的要求,教師應深刻領會大綱精神,挖掘實驗內涵。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獲得感性認識,再引導他們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方法來認識實質,掌握規律,完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一些實驗設計和解答實驗習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精神,為創新意識鋪路架橋。
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基本取向的教育,是擺在每一名教師面前的新課題,這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化學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素質,更新觀念,深刻把握新大綱,新教材所蘊涵的新的教學理念,不斷探索創新教育在化學教學中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把創新教育的目標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使學生終身受益,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