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瑩
【摘要】創造性的解讀美術教材首先應做具體的教材分析,在把握教材編寫主旨,并考慮學情的前提下整合與活化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合理拓展教材,活用教材,激發創造性思維,從而綜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便獲得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深入 研讀 創造性 應用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00-01
一、緣由——由觀摩課堂教學比賽引發的思考
為了更好、更快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天山區每年都會定期組織全區的美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比賽。本人作為學科的組織者和負責人,聆聽了每一位老師的課。聽了這些課之后,感到有一部分老師的課堂確實有教學出彩之處,令人印象深刻。但在有些老師的課堂中,教師對教材明顯欠缺理解,對教學目標把握不夠精準,對內容只是膚淺的講解,圖片賞析不到位,缺乏美術學科特點。出現這樣的例子折射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不到位,缺少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和創造性的應用。 這也引起我對如何創造性解讀教材的深入思考。
二、探究——教材使用的誤區分析
通常美術教材里每一課呈現的圖片較多,文字介紹一般包括重要知識點和作業要求,直接傳遞給老師的信息是有限的。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要從中發現圖片所蘊含的美學意義,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再選擇合適、靈活的教學策略展開教學,絕不是容易的事。有的教師對教材缺乏深入的解讀,仍習慣于教教材,使得教材沒有得到創造性的使用,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感悟——深入研讀,創新應用
朱熹的名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給了我啟示,教材即源頭。只有清晰、準確的了解了教材,將這個源頭的來龍去脈理清楚,才能展開教學。教材是圖像與文字、文本的結合,美術教材的解讀要從解讀美術教科書開始。
(一)認真研讀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編寫主旨。
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成為教師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的首要之舉。
拿到教材之后,我們首先要做好教材分析,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準確解讀教材。“教材的準確解讀—目標的具體設計—內容的合理確定”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先從文本解讀談起。例如在二年級下冊《吃蟲草》一課中,教材中介紹了自然界中一種奇妙的動物—吃蟲草,旨在通過觀察圖片,了解吃蟲草的外形特征、色彩特點和不同的吃蟲方法,引發求知欲,激發興趣,感受自然界的美妙,在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相關知識和多種表現技法,創作一幅作品。這是對教材的初讀。
2.教材解讀要理解編者的意圖。看這一課在本冊、學段所擔負的“責任” 或此課選在這冊、這個單元的意義。教師在基本了解了教材之后,可以進一步思考,當一幅作品被選作美術教材中的范作,就自然生發了美術教學價值,這種教學價值就是事關學生鑒賞、美術創作能力發展的美術知識。發現教材蘊涵的教學價值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3.教材解讀要考慮學情。老師要著重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在哪?學生美術發展有什么新的需求?例如教師對雕塑的解讀存在兩種現象:一種是淺嘗輒止,只停留在外形的直觀層面,教師僅僅依據教學參考書進行教學,沒有對雕塑之美進行品味,結果是以淺對淺,教學成了課本的位移、教參的抄寫、膚淺的感官體驗,缺乏主動參與,沒有想象、體驗的空間,教學活動枯燥乏味,學生失去了對雕塑之美學習的興趣。另一種是無限度的增加理解難度。因此對雕塑的教學要做到深入淺出,在自己解讀時要“深”,在幫助學生理解時“淺” 。大膽取舍,在學生已有的生活儲備、知識積累及雕塑作品中所呈現的外形和欲表達的情感方面找結合點,為“教”所用。
(二)整合與活化,讓資源啟迪探究
整合教材,讓資源貼近學生。要讓教材成為充滿誘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資源。文本材料雖然有些也是圖文兼備的,但因時空的限制,往往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有時不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需要,努力把靜態的教材資源轉化為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活動的動態資源,使其能在動態變化中誘導學生質疑問難,更好地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促進學生主體的自我建構。如七年級《敦煌壁畫》教學中,讓學生欣賞壁畫時,教師就靈活應用多媒體優勢,將靜態資源動態化,將敦煌石窟內全景動態呈現,使學生更直觀的欣賞到滿壁飛動、天衣飛揚的壁畫之美。并由此觸動問題的生成與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拓展教材,激發創造性思維
教材是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藍本。不過,也有一些教材資源雖有廣泛的思考探究空間,但教材的圖片和文本資源并未完全凸現其應有的價值。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將其延伸拓展,充分挖掘這些內容在培養學生發散、審美、創新等方面的價值。
綜上所述,研讀教材、重構教材、活用教材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保障,是創造性的解讀教材的必要手段,能夠使我們更宏觀地把握教材,智慧而綜合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便獲得更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