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紅
【摘 要】 素質教育對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可以說,沒有后進生的全面進步,就沒有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既不能讓后進生自生自滅,更不能挖苦、諷刺、排斥他們。我們要拉進與他們的距離,發掘他們身上的優點,用愛心感化他們,用耐心、恒心反復抓,抓反復,讓他們重拾學習的信心和決心,能在歡樂、和諧、寬松的環境中迎難而上,學有所長,學有所獲。
【關 鍵 詞】 拉進;發掘;愛心;耐心
教育差異性的存在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個體的發展是不均衡的,人體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因此,后進生現象的存在是絕對的,其根源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全新教育理念,提出了“教育的出發點是學生,回歸點也是學生”。研究和轉化后進生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對學生的一輩子負責,對社會的整體素質負責。為進一步縮小后進生與優等生之間的差距,充分發揮后進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潛能,本文旨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成效,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
一、拉近距離,培養感情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要改變他們,必須想方設法地接進他們,走進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學習上多關心,生活上多照顧,使他們逐步消除對學習的恐懼和與老師、同學間的隔閡。
首先,拉進后進生與講臺的距離。后進生由于長時間被放在不起眼的邊角上,造成自身在心理上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因此,首先要拉進后進生與講臺的距離,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注與期待,從而消除被冷淡、放棄的感覺。
其次,拉近后進生與優等生之間的距離,把后進生編排到優等生中去。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的育人作用,讓優等生帶動、影響和指導后進生的學習和行為,從而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再次,拉近后進生與教師的距離。課堂上,把更多的機會留給他們,耐心細致地引導他們,讓他們跳一跳便摘得到果子,從而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我能行”的信念。課間,和他們一起做游戲,如跳皮筋、打乒乓球等,談談他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課后,勤于家訪,樂于家訪,特別是后進生,我們要走行得更勤。利用放學回家的時間,和他們邊走邊談論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困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耐心疏導,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家長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學習情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逐步改變他們“只管吃穿長個,長大自謀出路”的落后思想,讓他們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為孩子的成長出謀劃策。
二、發掘優點,揚長避短
《學記》曰:“教者,長善而求其失也。”意思是說,教育是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使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后進生毛病多,經常聽到的是批評,遇到的是不信任和冷漠的目光,而優點往往被忽視。然而,后進生不是生來就是后進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優點。正如羅丹所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當你與后進生接觸較多,感情較深時,你會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的優點。雖然有些孩子比較調皮,上課喜歡開小差,但是他很勤勞,班里只要有哪位同學有事,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有些孩子語文不行,但是他的數學是很棒的,思維靈活,反應敏捷;即使有些孩子的文化知識較差,但是他的體育技能方面比別的同學好……以前你沒覺察到,那是因為你缺少發現。
清代學者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過獎子一長。”教師真心實意、實事求是地肯定后進生的優點,這樣有助于他們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從而增強自信心,鼓起上進的勇氣。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發掘其身上的潛能,充分肯定,別吝惜好話。要把表揚的話常掛在嘴邊,如“你真行”“好樣的”“我為你而驕傲”等等。大人都會希望得到關注和表揚,何況是小孩呢?表揚比批評的效果更好,正如《教育新理念》中所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們要讓后進生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覺醒,樹立“我能成功”的自我信念。這對于老師來說是舉手之勞,而對于那些一直受到冷落的后進生,將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必將促使他們進一步往好的方向發展。
同時,教師要善于給后進生創造閃光點的機會。課堂上,容易完成的問題,讓他們大膽嘗試,從而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不與其他同學橫向比較,要同自己的過去縱向比較,就能增強他們前進的信心和力量。所以,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三、尊重后進生,用愛心感化他們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熱愛每一位學生。”愛是師德修養的基石,更是教育成功的法寶。愛意味著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關心學生,同時也表現為嚴格要求學生。
后進生的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一般比較重,他們更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然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武斷地打斷學生的講話,甚至不給學生一個辯駁的機會,這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尤其是對待后進生,更是缺少愛心,不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后進生犯錯誤,常上講臺、進辦公室,當著眾多教師和學生的面進行“警示教育”。這樣做的結果,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而且還會使師生之間產生更大的對立,進一步加重后進生不健康的心理負擔,從而不利于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陶行知先生曾說:“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學生的希望之火。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育教學中,還是在生活中,對后進生要做到不厭煩、不冷漠、不嫌棄、不放棄,處處真誠相待,時時耐心幫助。教師要放下架子,走到他們中間去,真正做他們最可信賴的朋友。教師只有用心感受,用心對待后進生,用愛心去教育他們,愛護他們,尊重他們,給他們創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學習和生活環境,才能使他們健康、全面地發展。
四、做好心理準備,用耐心反復抓、抓反復
后進生在轉化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反復,這是正常現象,我們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因為后進生的思想轉變,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發展的過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后進生轉化過程中的反復,一方面,認真調查研究出現反復的原因,時時戒備,追蹤觀察,及時抓住反復的苗頭,防微杜漸,把將會出現的反復消滅在萌芽狀態。另一方面,堅持不懈地、耐心細致地做好反復教育的工作。對反復的后進生,仍然要尊重、信任,堅定信心。對他們在轉變過程中重復犯錯不急躁,問題嚴重不嫌棄,屢教不改不灰心。不要在出現反復時,就認為后進生是“稀泥土上不了墻,狗改不了吃屎”,失去耐心,大為惱火,“翻舊賬”“揭老底”,新賬老賬一起算,將學生已有的進步,做過的好事全部否定。這樣做的結果,只能造成師生情感重新對立,前功盡棄。
后進生在轉化過程中,也有進步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毫無起色的現象。俗話說:“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因此,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要查明原因,及時調整對策,改變措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堅持“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多嬌正、勤表揚”,不斷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古人云:“善用物者無棄物,善教人者無棄人”。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要求我們多給學生一點關愛,多一分尊重和信任,多一分理解和賞識,善待每一位學生。讓我們摒棄對后進生的偏見,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去發掘他們的長處;對他們多一分愛心,少幾聲責罵;多一分耐心,少幾聲嘆息。只要我們能拿出寬容和愛心,永不言棄,那么他們一定能自信地走上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 青影. 教師如何轉化后進生[M]. 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
[2] 李平. 后進生轉化途徑初探[J]. 科學中國人,2016(12).
[3] 許義紅. 關于后進生轉化的點滴體會[J]. 貴州教育,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