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春
鄉鎮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明確要求。當前形勢下如何更好的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力量助力“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鄉鎮群眾文化發展現狀
1.文化設施建設投入不足,群眾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受經濟條件、地域環境等因素影響,鄉鎮群眾文化建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部分鄉鎮過于追求經濟建設,也有部分鄉鎮重視度不高,導致一些鄉鎮群眾文化基礎建設設施存在明顯的缺乏現象。目前一些鄉鎮基層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后續的投入沒有跟上,很多文化建設項目沒有列入到財政預算當中,使后期的群眾文化建設不能落實到位。
2.文化工作人員匱乏,基層文化人才不穩定
鄉鎮的文化服務及工作人員是搞好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因素。這些文化專職人員工作在最基層,在鄉鎮管人、管事和對口部門管業務的雙重管理體制下,“挪用”文化專干現象普遍。工作雜、頭緒多以及經費少等問題,導致群眾文化工作困難重重,很難有人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導致鄉鎮文化建設人才大量流失。另外,一些群眾文化專職人員,進行專職工作的時間較少,常常需要身兼數職,根本沒有機會參加文化工作學習及培訓,基礎工作越來越薄弱,這也嚴重影響了群眾文化的快速發展。
3.活動資源整合不夠,農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
通過調查發現,不少鄉鎮在開展相應的文化活動時忽視了資源的整合利用,難以使活動的公共服務效應最大化。具體表現為文化活動參與人員較少,導致高投入的財力無法發揮其最大的效率。相關文化管理部門在舉辦活動的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群眾的興趣愛好,不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難以激發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
4.績效評估不盡合理,缺乏有效的反饋和改進機制
工作績效評估對于農村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現實的操作中我們發現,政府在對其各方面工作進行評價時忽視了對其文化指標的考核評估,部分鄉鎮甚至沒有建立對鄉鎮文化服務機構相關工作人員的評估標準和衡量指標,導致這些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科學合理績效評估機制的另一表現是缺乏有效的反饋和改進機制,在日常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存在盲目性。
二、加強鄉鎮群眾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1.要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加強陣地建設,拉動文化內需
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設立專項資金,逐步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覆蓋體系,確保村村通長期有效運行,繼續做好村級文化室、農家書屋,圖書室、閱覽室、健身路徑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但當鄉鎮群眾文化設施建設基本到位,而群眾參與的積極性未被激活的時候,文化的投入和產出同樣會失衡。因此,不能忽視政府投入熱,群眾參與冷的現象。政府要積極尋求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設施投入與產出的和諧統一、良性互動,探索和創新方式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吸引群眾參與文化、享受文化的積極性。只有激活群眾的文化需求,才能讓大家在參與文化中不斷提高幸福指數,豐富內心世界,促進人際和社會和諧。
2.加大力度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的鄉鎮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團隊
鄉鎮基層文化工作站的領導應該重視如何去打造一支素質較高的鄉鎮基層文化建設團隊,而且后續工作必須落實開展,如相應的培訓工作要做好;另外,也要吸納更多的人才,促進鄉鎮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體制的創新與改革,將內部管理體系激活并不斷完善,最大限度調動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3.要加強文化活動創新,充分發揮文化設施資源整合效應
要把文化建設與服務農村經經濟相結合,利用電教室、閱覽室向群眾傳授種養技能,通過講座、展覽、播放專題片等形式為農民脫貧致富提供幫助。除此之外還要搭建基層群眾業余文化活動隊伍的組織平臺,使分散的群體得到整合,如成立群眾文化協會,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對協會的管理,文化業務職能部門的業務指導,由協會組織基層文化活動隊伍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拓展公共文化服務方式,解決基層活動隊伍多,文化活動少的問題。
4.完善鄉鎮群眾文化服務體系的管理機制
首先要不斷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進一步調整公共支出結構。其次要加快現行文化體制的改革步伐,加快縣、鄉公益性文化事業實行單位改革,明晰鄉鎮文化工作機構的職能及歸屬,推進基層公共行政改變傳統行政組織辦文化、管文化的模式。最后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不斷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
總之,鄉鎮群眾文化工作不僅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抓好鄉鎮群眾文化建設,一方面有利于解決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農村落后、低俗的惡風陋習,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只有農村文化全面進步,農村文化的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助力百萬人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