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地去解決每個問題是不能帶來重大變革的,需要將所有或大多數這些問題領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來改進。”30年前古德萊德教授在《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中,把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國中小學中開展的“學校教育研究”進行了綜合分析,同時在27000多名參與者的貢獻下,提出了學校整體變革的新思維和新規劃。雖然在本書出版30年后才與之相遇,但是古德萊德教授的調研結果與學校變革方案卻沒有因年代和地域的變遷,而失去其價值,反而為我反思處于變革年代中的中國教育體制提供了路徑。
一、學校變革的主題
作為深入美國學校實地調研的產物,全書以學校教育的“語法規則” (基本理念、實踐、日常運作)為重點,并通過描繪參與這些運作的人們的真實心態,詳細描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學校的問題。作者試圖從中分離出學校改革的首要任務,并規劃未來學校的藍圖。書中的一大主題便是,“學校是改革的主體,改進學校必須努力強調學校是由相互作用的各個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其中每一部分都影響著其他部分。”尋求學校的發展不是對已知的個別問題的“修補”,而是構成學校整體的各個部分的改進。但是,在實際探索改革的路程中,單靠學校自身的努力,是遠不能將變革推向前進。因此,本書另一主題便是“教育系統的各級人士必須負起責任,齊心合力,因為好學校是多方努力的結果,任何單方的力量都是不夠的。”不論是州政府、學區、地方學校、社區及教師,都必須明確各自的職責,通力協作,促進學校教育徹底性的變革。
二、學校變革的重點環節
(一)明晰的學校教育目標
古德萊德指出學校要想取得成功,其先決條件就是必須清楚的了解學校使命,即學校教育目標,它是學校教育“語法規則”的重點。這一點極大的繼承了泰勒的教育思想,認為唯有用明確的教育目標指導學校的建設和教學,才能推動學校的卓越發展。但在實際調研過程中,作者通過解讀大多數州的教育政策,得出的結論確是“這是一片概念的沼澤地”、“這些教育政策缺乏全面的教育目標,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針對具體科目的教學目標”。教育目標缺乏精確性、清晰度、權威性的問題似乎也是當前中國教育領域一直在探討的話題,我們不缺少具體學科的目標,但是以保證教育平等和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綜合目標卻是寥寥可數。古德萊德在書中總結出了學校教育目標的四大類別、十個目標的完整體系,重在引導學校委員會成員、家長、學生和教師認清學校辦學方向,并發展與這些目標相適應的教學計劃。
(二)支持學校體制的新聯盟
本書在論述改革的可能性時,不斷提出學校要與周圍環境中的組織形成“伙伴關系” 和“新聯盟”。它包括了社區里提供和支持教育的所有單位,同時不能忽視新興的通信技術和那些教育潛力還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古德萊德教授試圖用生態學的觀點來揭示學校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建立一個健康的“教育生態系統”,超越現有的學校去建立一個教育性的社會。這似乎是難以置信的概念,但是古德萊德立足將每個人真正設想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只要每個人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即“我們最了解并且最容易控制的那部分工作”,我們的改革則更具可能性。
(三)全面多元的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古德萊德從頭至尾倡導的教育模式,但是縱觀該書出版的30年內,教育領域依舊沒有實現通才教育中要求的課程平衡,而構成通才教育5個手指之一的“職業教育”甚至被曲解,被定義為“提供一連串直接針對具體工作的培訓課程”。與此同時,我們仍在重走書中的將“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離的老路。反觀我國通才教育之路,學者更多的將其作為一種新的大學教育觀進行研究,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時,對大學課程進行的全方位改革,引入名師并注重校園文化建設等理論與實踐,都是我國“通才教育”的先師與典范,而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古德萊德在書中所敘述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古德萊德教授則將通才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小學中,為我國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供了借鑒。
三、變革路徑的自我反思
首先,不分級學校雖然取消了學生升級的繁瑣過程,但卻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書中對小學教師提出的要求,即“每一位全職教師都應當都應當能夠教授所有的核心課程”,這不僅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應當掌握完善的教學方法以及掌控教學環境的能力。如何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如何及時有效地改進教師培訓?如何平衡部分學科的優質教師稀缺問題?
其次,古德萊德提出,在同一學區安置前兩個階段學校教育,使得初級學校直通小學,這一建議沒有考慮到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同時也限制了家長對于學校的自由選擇。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帶來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使得各地的教育狀況差異明顯,如果僅僅采用直通性的升學方式,勢必會影響這一地區的社會階層流動的情況;而家長也失去了為孩子教育作出選擇的能動性,必然不利于家庭與學校“伙伴關系”的維持。
教育體制的徹底革新是一項經年累月的工程,需要教育系統內部所有人員的通力合作,不是對一成不變的舊的教育體制的部分“修補”,而是系統性的革新。作為未來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們應從古德萊德教授文字的感染力中,重燃起對未來教育的希望。當社會充滿著對現有教育體制的叫囂聲時,我們不應是扼腕嘆息,而是追尋古德萊德教授的步伐,盡己所能“改變”現有的學校,如果可以,我相信我們能做的是“超越”現有的學校!
作者簡介:
李洋(1993~ ),男,安徽宣城人,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