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媒體的社會責任一直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話題,并一直飽受爭議,媒體越來越因為金錢,名利和為了引起轟動效果而放棄了社會責任,使得越來越多的公眾受到了新聞報道的誤導,新聞當事人受到了媒體的傷害,新聞倫理缺失的表現屢見不鮮。
關鍵詞:家庭題材;新聞報道;新聞倫理
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媒體環境下,新聞從業者或新聞機構為了收視率、點擊量、為了搶“獨家”、搶“頭條”而挖掘一些本不應該觸及的東西,甚至嚴重侵害了公民的隱私權。在家庭糾紛話題的報到中新聞倫理的缺失更為凸顯,難以言說的家庭糾紛與導向缺失的事理建構成為家庭話題乃至社會新聞報道中的難題。
2013年的“周一見”事件也體現出媒體和公眾對于明星家庭生活的過度關注。原本只是一條娛樂新聞,卻因為新聞界的饑餓營銷而變成了一場全民網絡狂歡。當文章悔過的長微博周一凌晨出現之后,不到20小時就獲得了百萬以上的轉發與評論。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共識變成稀缺資源,現在大家已經不關心、或者說沒有那么關心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是帶入各自的情緒,陷入一種自我表達中。 這已經跳出了對事實的關注,轉向道德層面的討論。事實的確定需要專業調查,多數人沒有太多可置喙之處,而道德問題,則一般人都有抑制不住的表達沖動,帶入自己的經歷、觀點,有好多話可說。事件已經被淹沒于這樣的泛道德話語之中。調查清楚或許存在很大難度,但是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說,媒體應當在事實上有確鑿而清晰的結論,而不是僅僅止步于引用雙方的口水話。而且,不僅僅要關注事件本身,更要關注事件背后的大背景、所涉及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媒體的社會責任一直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話題,并一直飽受爭議,媒體越來越因為金錢,名利和為了引起轟動效果而放棄了社會責任,使得越來越多的公眾受到了新聞報道的誤導,新聞當事人受到了新聞媒體的傷害。
數據顯示,2015年7月初,民政部發布《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全國共依法辦理離婚登記363.7萬對,比上年增長3.9%。數據顯示,自2003年以來,中國離婚率已連續12年遞增。① 英媒近日對此現象報道稱,離婚率正在中國各地快速上升,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離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離婚話題也成為新聞報道領域經常出現的題材,尤其在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中占據了一席之地,與之相依而來的新聞倫理問題也暴露出來,夫妻陌路乃的生活悲劇與鄰家趣事的好奇窺視,特別是明星人物的婚姻變故都成為離婚話題報道的熱點。
2013年9月13日晚,歌星王菲宣布與李亞鵬離婚。當晚,王菲乘飛機抵京,通過VIP通道離開機場。為第一時間追拍到王菲的鏡頭,騰訊娛樂記者在高速公路上一路駕車跟蹤,最終逼停了王菲的汽車,拍攝到獨家視頻和圖片。騰訊新聞在追蹤報道中寫道:“00:10 王菲乘坐的保姆車駛出機場高速,騰訊娛樂迅速將王菲的車截停在了橋下,王菲的車只得停在原地。記者下車拍攝到了王菲在車內的獨家清晰圖片,從圖片可以看出,王菲眼眶發紅、含淚,似乎有哭過。王菲并沒有躲避記者的鏡頭,只是低頭一動不動坐在車內。”由于眾多媒體人和網友的批評,9月14日下午,騰訊娛樂在微博上發出致歉聲明,稱對王菲回京新聞采訪過程中發生的“截停并過度拍攝行為”。
傳統媒體已經不是第一次被網絡媒體甩在身后,從速度和執行力開說,網絡媒體都表現出了驚人的神奇。當然,萬眾矚目之下,也就更容易被人指,乃至被聲討也就難免。比如有娛樂媒體雖然在第一時間公布了王菲返京后端坐車中的照片,但用了自以為是的詞語進行描述,“迅速將王菲的車截停在了橋下”其中的關鍵詞“截停”,也迅速成為媒體人和文化人的討伐對象。這股聲討甚至牽扯到了新聞倫理和報道底線,比如“截停”是否合法,以及在傷痛不已的明星面前不顧及對方感受地閃光燈狂閃,這些構成了一種可探討的話題模式。類似的娛樂報道的確處于兩難境地,滿足獵奇和知情權,還要小心不能觸碰公眾敏感之處。
騰訊新聞追拍王菲事件,令人聯想到當年法國媒體追拍戴安娜王妃引發車禍導致其身亡的事件。媒體通過曝光公眾人物提高其知名度無可厚非,受眾對公眾人物的情況也有知情權。但在這個事件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在高速路上通過逼停汽車來進行采訪是有安全隱患的,“被記者圍堵也是當公眾人物的代價,但開車逼停人家車,還是太過了,要是出車禍怎么辦?”網友類似的擔心也從安全角度考慮了雙方處境。另一個方面,私家汽車內部是私人空間,逼停別人的車并毫無顧忌向車內拍照,是對車主個人隱私權的侵犯。此外,針對王菲離婚事件,次日全國許多媒體都表現出高度關注,有幾十家都市報,都在頭版頭條以夸張的版面和方式報道了王菲離婚的新聞。根據議程設置的理論,國人也會自然的認為當天最重要的就是這件明星的私事,這種現象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曾經批判過,但媒體娛樂傾向并未因此有所改變,甚至娛樂無底線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搶新聞”理應把握好度,不能因為新聞敏感度就失去了人性的溫度。在不觸犯法律法規、不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媒體也無權指指點點、橫加干涉。可目及當下,為了滿足公眾獵奇、獵艷和窺私的心理,但凡是名人結婚離婚生孩子分財產等等,媒體都能掘地三尺。如此做法,于社會進步和提升媒體的社會責任并無助益。
在家庭話話題的報到中,有些新聞從業人員缺乏最起碼的人文關懷,對一些弱者并沒有給予應有的同情。除了強調規范與原則建設外,新聞工作者尤其重視道德教育與修養。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以促進職業自律十分必要,應該確立“對社會負責、對群眾負責、社會效益第一”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新聞從業人員自覺進行道德推理,加強道德修養,守住最起碼的底線和良知。
作者簡介:
孫夏卿,(1985.7~)女,籍貫河南,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新聞傳媒系教師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新聞實務。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聯、經團聯調研課題項目《社會轉型期的傳媒責任與人文關懷研究》(項目編號SKL-2015-550)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