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山
摘 要:從內容、途徑、方式、評議、結合等方面,加強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積累學生語言,為中、高段的說寫奠基。
關鍵詞:內容;途徑;方式;評議;結合
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過程是從說到寫的過程,是思維發展、語言積累的過程。
邊遠地區學生見識短,學習品質差,教師思想松懈,教學行為懶散,致使學生在作文面前:“談虎色變”、內容空洞。
“添磚加瓦筑大廈,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扭轉上述作文現象,就要從說話訓練做起,尤其是從低年級的說話訓練做起,實現從說話到作文的過渡。
本文就邊遠地區低年級小學生說話訓練,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訓練的內容
語言材料主要指字、詞、句、段、篇,在口頭上用聲音表述,在書面上用文字表述。在實際說話訓練中,小學低年級以詞、句、段訓練為主。
詞的訓練內容:詞是語言里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它是語言的基石,訓練內容就是現代漢語中的詞類,但不涉及語法的名詞術語。如:柳樹(名詞)、蹲下(動詞)、五光十色(形容詞)……
句的訓練內容:句子是語言的運用單位,是語言的主體,由詞和詞組組成,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句子的訓練內容:用一個詞造句;用多個詞造句;用多個詞組合成句;給現成的句子加、減詞語;句型和修辭手法。
段的訓練內容:段落是句子的有序組合體,是篇章的一部分。段的訓練內容:調整句序;選句子組句成段;段落構成方式(總分、承接、因果、并列)、給現成的句子首尾加句子。
二、訓練的途徑
小學低年級說話訓練內容多、歷時長,需要從多種途徑加強訓練。
1.語文課堂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可利用語文課堂創設說話情境,激發興趣,從詞語的積累到遣詞造句,從用多個詞語造句到段落構成方式,全面訓練詞句段的說話。
2.課文和插圖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發展思維的憑借范本,教師可引導學生復述課文,還可以接著課文的情節說下去,以引導、拓展學生的思維;小學語文課本特別是低年級語文課本中有色彩明麗、內容簡潔的插圖,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是課本編者給師生提供的訓練平臺。教師可以和學生一道進行多方面的說話訓練。
3.在生活中說話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只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都是說話訓練的目標和內容。在悉心觀察人、事、景、物后,可以就其外在形態、前后變化、所想所感訓練說話;在游戲之后,可以就游戲的過程、有趣之處訓練說話;在表演后,可以就過程、動作、觀眾的表現訓練說話;在做事之后,可以就事情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訓練說話,還可以就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訓練說話;在暢想未來之后,可以就未來的世界訓練說話。
三、訓練的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和興趣持續時間短。在進行說話訓練時,要天天堅持,但每天訓練的時間也不能過長,日積月累,由量變到質變。具體訓練方式:跟著老師說話、按多種要求說話、仿照課文中的詞句段說話、在辯論中說話……
如,九年制義務教育一年級語文課本《兩只鳥蛋》中有一副插圖:天空飄著白云。一片樹林向遠方延伸。一棵大樹上有鳥窩。窩里有兩只鳥蛋。樹下,一個小朋友望著鳥窩。根據插圖,課前可這樣訓練:①跟著老師(或自己)說說表示顏色的詞語;②用“天空、樹林、大樹、鳥蛋、小朋友”各說一句話;③在幾句話的恰當位置加詞語;④按從上到下、從遠到近、從景物到人物的順序說一段話;⑤用“家、鳥媽媽”說一句話。課后可這樣訓練:①按“我小心地捧著鳥蛋,連忙走到樹邊,輕輕地把鳥蛋送還。”的構段方式(承接)說話;②按是否應該送還鳥蛋分正反兩方辯論說話,正方用上“焦急不安、鳥媽媽、孩子、害蟲、綠色,保護鳥兒就是保護我們人類”等詞句,反方用上“潔白、可愛、冷冷的、好玩,鳥蛋營養價值高”等詞句。讓學生在訓練中模仿語言、體驗語言、生成語言。
四、訓練的評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低年級學生知識范圍小、生活閱歷不足,他們在說寫過程中出現句段不完整、語序不當等現象是正常的,他們自己是不易覺察的。說話訓練應在訓練中評議,在評議中訓練:教師評議、學生互相評議,找出亮點和不足之處,師生共同提出改進意見,不斷規范語言。
五、說寫結合
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鞏固和提升。通過說話訓練提高了學生說話興趣、積累了語言材料、發展了思維。為了讓學生積累和規范語言,還應讓學生在說話訓練評議之后,將自己或別人規范的語言寫下來。說寫結合讓學生在發展口頭語言的同時,也使書面語言得到發展。
六、結束語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思維是語言的指揮系統。說話訓練的過程,實質就是思維訓練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有具體的訓練內容、訓練途徑和方式,也需要訓練評議和說寫結合。
參考文獻:
[1]彭飛.《心理學》,1982.11.
[2]崔巒,蒯福棣.《小學語文教學法》,2001.3.
[3]秦訓剛,晏渝生.《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