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晗
為了進一步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更好地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新理念,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要想打造高效課堂,主要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做最充分的課前準備──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首要前提
構建高效中學地理課堂,要充分利用好課堂四十分鐘,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至關重要的。這包含了兩層含義:老師的課前準備和學生的課前準備。
(一)教師課前準備
就老師而言,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制定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能面面俱到。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比如地理文獻、地理現象視頻、影視劇、圖片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
(二)學生課前準備
學生的課前準備主要是各個學習小組根據學案導學預習課本知識,形成對課本知識的基本認識,同時通過小組內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問,以便在課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課堂。
二、創最佳的課堂環境──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
創設情境,可以理解為導入新課。常言道:施教之功,貴在引導。課堂教學導入要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拉近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因此導入時間一般應控制在5分鐘之內。同時,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創設能讓學生引起興趣、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相吻合的情境,并為本節課的研究課題服務。導入要目標明確,激發學生興趣。“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作用如下。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教師在導入中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精心設計生動的導入語言,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展示圖片、演示實驗,就會使學生感到學習地理既有意義又富有趣味,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
(2)啟發學生思維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導入設計引入啟發性的問題,采用形象化的語言敘述,創設富有聯想的教學情境,就能燃起學生的思維火花,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增長學生的智慧。所以,導入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增強學習注意力,明確學習任務,學生對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要求有了明確的認識,學習過程就能主動和有序。上課伊始,教師在導入過程中將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式預先告訴學生,使之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進入學習狀態,從而增強地理學習注意力,明確學習任務。創設情境的方法主要有:①復習、提問、故事等語言描述性引入;②直觀畫面或教具導入;③聯系實際或實地觀測引入;④課堂演示、室內實驗引入。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
自主是培養能力的第一步,應始終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領悟。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驗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課堂上要注意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各個學習小組明確合理分工、合作探究,各自完成相關任務,從不同的信息源中尋找相關信息,充分發揮每個組員的作用。讓學生根據目標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和同學們的相互作用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歷體驗、感知、探索、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況等動手操作活動和思維操作活動,啟發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這種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也具有最好的學習效果。自主學習過程的基本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其基本要求是:學生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的動機是自我驅動的;學習的內容是自我選擇的;學習的策略是自我調節的;學習的時間是自我計劃的。此外,學生也能夠主動地營造有利的學習條件,能夠對學習結果作出較為正確的自我判斷和評價。
在學校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實施自主學習時教師應做到:①創建積極良好的課堂環境;②使學生認同學習目標;③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包括學習內容選擇權、學習時間支配權;④多種學習方法的靈活運用;⑤學生參與學習結果評價,并優化學習方法;⑥讓學生參與課堂管理。
在地理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一般是通過學生小組的形式,其基本操作要領是:提出學習課題→形成學習小組→分解學習任務→團結互助、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小組學習成果→對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因此需要教師角色轉變,由“教”變“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因時、因地、因人、因學習內容而宜,教師應根據學校和自身的條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嘗試和探索小組合作學習。
四、科學指導,全面評價──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必要補充
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當學生展示問題時,為了使學生對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能一味的鼓勵,要針對問題在鼓勵優點的同時,適當指明不足,在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基于以上情況,我以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卡殼時,給予啟發式指導
2.問題偏向時,給予規范性指導
3.問題錯誤時,給予科學性指導
4.問題混亂時,給予點撥性指導
5.問題深入時,給予遞進式、發展性指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評價學生成為教學中的一大難題,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出現了“為評價而評價”的現象,認為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就是一切都順著學生。基于以上情況,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事實,給予真實性評價
2.問題困惑時,給予啟發性評價
3.情緒消退時,給予激勵性評價
五、練習鞏固,矯正補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試金石
練習要以質勝量,抓住知識的縱橫聯系,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學生按定向目標自我設計自測題,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師提供的自測題,主動鞏固和運用學到的知識。教師可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的訓練題,或引導學生自己出題,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講評等形式當堂反饋。教師要借助練習引導學生主動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主動領悟過程和規律,并主動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
總之,“高效課堂”要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做到身動、心動、神動,使每一個學生肯學、想學、會學,讓每一個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老師變了,我們也變了,每堂地理課后,我們都會有新的收獲……學習地理已不再是我們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