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教育分流是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德國教育分流制度在實際操作中有三次具體分流,分別是初等教育階段后的“校際導向流”、中等教育階段的“職業導向流”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就業——學術流”。教育分流對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發展有不同的影響和作用,對推動中國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德國 教育 職業教育 教育分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17-02
教育分流,是指學生在接受完規定的基礎教育之后被分流到不同學校,不同資質的學生分別在不同類型的學校繼續接受不同類型的教育。教育分流既是對不同資質的學生進行分流從而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對德國教育資源的分流,實現了教育資源利用和教育效率提高的最大化。
一、德國教育分流制度
德國的教育體系包括初級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這四個教育層次。在教育分流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流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意愿和需要,并讓學生充分自主選擇教育流向。
(一)第一次分流——“校際導向流”
德國學生完成小學4年初等教育階段之后即進行第一次分流,分流后進入普通中等教育階段的Ⅰ級教育,相當于我國的初中階段。第一次教育分流中,教師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家長的要求和意見,綜合學生的表現為學生選擇何種適合的中等教育學校作出推薦。德國中等教育Ⅰ級教育階段的學校類型有主體中學、實科中學、完全中學以及綜合中學四種類型,前三類學校分別承擔不同的教育任務,綜合中學即前三類學校的綜合,涵蓋了前三類中學所有的教育任務。主體中學學生完成學業后大部分進入職業教育體系為就業做準備;完全中學學生的學習內容側重于文理知識畢業后可直接升入大學深造;實科中學介于二者之間,學生畢業后可進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成績優異者可轉入完全中學。
(二)第二次分流——“職業導向流”
主體中學、實科中學的學生完成中等教育I級教育階段后即進入第二次分流階段,接受中等教育階段的Ⅱ級教育。德國中等教育階段的Ⅱ級教育的教育層次與我國的高中教育階段相似,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職業中等教育兩種教育類型。一部分學生進入完全中學高中和綜合中學高中部繼續學習文理知識,畢業后直接進入綜合大學繼續深造;而大部分德國學生則分流到職業教育體系,如“雙元制”職業教育學校和全日制職業專科學校,這類學校以就業為導向,以及“立交橋”式職業類學校,畢業后可以進入專科大學或技術綜合大學;另外,也有少數成績較好且愿意繼續深造的實科中學學生可以轉入完全中學的第二階段學習。
(三)第三次分流——“就業—學術流”
完全中學的學生,雙元制職業教育系統的學生和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在中等教育階段結束后,進入第三次分流階段接受高等教育。在德國,高校分為三種類型:綜合大學、專科大學和職業學院。綜合大學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研究型人才,學習年限至少是5年,其新生主要來自完全中學和綜合中學的高中部畢業生,以及中等教育Ⅱ級教育階段職業教育中的同等學力者。第二類專科大學是在教育制度改革過程中為適應高素質人才培養需求而出現的,是由原來的工程師學校、經濟高級專科學校等改建而成,學生主要是來自職業高中或專科高中的畢業生。第三種學校類型——職業學院類似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學院,學制為三年,前兩年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第三年是專業學習階段,其生源主要是完全中學和綜合中學高中部畢業生,培養目標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經過第三次分流后,大部分職業導向流中的學生直接就業,完全中學、綜合中學的高中部畢業生和小部分職業導向流中的優秀學生升入高等學校繼續學習。
二、德國教育分流制度分析
(一)為德國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在教育分流制度的引導下,大量學生自“小四后”分流后即10歲起就進入職業教育軌道。德國學生在職業學校中接受完備的職業培訓,其“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尤為注重學生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實際操作實踐之間的結合,使德國職業教育的質量得以大幅度提升。職業教育為德國工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性和高素質人才,推動了德國實體工業的發展,使德國成為“教育興國”的典范。
(二)推動了社會分層流動
教育分流能夠推動社會的分層流動,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三次教育分流過程中,充分依據學生的專業性和意愿將受教育者分流進不同的教育流向,依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科學地分配教育資源。不僅使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實現最大化,還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得到與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專業教育來提高受教育者的培養質量,更是通過社會個體的發展來推進了整個社會階層的流動。
(三)提高了受教育者的素質
分流教育制度有利于個人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對于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來說,能夠習得一技之長,快速準確地在就業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為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對于接受理論知識培養的學生來說,減小了他們升學的壓力,使這部分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識文化的學習中。
三、德國教育分流制度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借鑒和啟示
(一)提高對職業學校的認知程度
職業教育在中國的認可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與人們對職業教育存在認知偏差有很大關系。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學生也多以畢業后能從事白領工作為榮;此外,經過中考及高考對考生的教育分流后,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多是因為自身學習成績不理想被動進入職業學校,職業教育在中國的認同感不強。中國職業教育要提升自己的認可度,必須找準自身的教育層次、教育目標、教育特色,使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過程后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就業能力,職業學校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會推動職業教育在社會上認可度的提升。
(二)建立互通的教育體系
我國中等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雖兩個階段都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職業教育,但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不協調,尤其是在中等教育階段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現象更為嚴重,因此,學生在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后向普通教育體系流轉比較困難。職業教育體系內,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甚至脫節,職業教育體系的吸引力不強等因素成為制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體系可以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階段進一步細化普通中學、中職學校、高職學校、普通高校的類型,實現中高職課程、部分職業院校課程與普通高校課程的有機交叉和銜接,建立互通的教育體系,增強普通教育體系與職業教育體系之間以及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銜接性和通融性。
(三)開設職業準備教育課程
德國的職業準備教育課程既包括職業教育內容,也能滿足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需求,是兩者的有效結合。學生在學習職業準備教育課程時既能夠完成義務教育階段所要求的學習任務,同時也能夠為繼續接受職業教育或者直接就業做好準備。在我國,義務教育范圍僅涵蓋小學教育階段和初中教育階段,一些學生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后沒有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且沒有經過專業的職業培訓就過早地進入社會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德國職業準備教育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尤其是對于完成義務教育后不能繼續接受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學生來說,完成職業準備教育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也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在教育與職業之間為學生架起一座橋梁。
參考文獻:
[1][3]姜大源.德國教育體系的基本情況[J].職教論壇,2005,(3):63-65.
[2]趙杰.新加坡、德國、美國的普職分流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3,(29):17-20.
[4]陳新忠.德國高等教育分流的經驗及啟示[J].國家行政教育學院學報,2013,(2):86-90.
[5]鄭也夫.德國教育與早分流之利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6):6-15.
作者簡介:
何丹(1991年-),女,漢族,湖北京山人,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