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惠敏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影響,小學教學也開始進行了改革與創新,尤其是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來說,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也就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對于這一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正處于學習思維與習慣逐漸養成的階段。教師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此本文針對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學生 學習習慣 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67-02
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希望,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與影響。且在教育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新課改對學生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幫助學生養成觀察品質
對于觀察來說,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礎,同時也是實現信息輸入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也應當要明確的是,觀察能力是需要后天不斷提高的,想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品質就要做好有意識的培養工作。對于科學史來說,就是通過細致的觀察得到的,如牛頓通過蘋果落地來得到萬有引力定律等。因此,就要認識到提高學生的觀察品質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一)持久性
重要的科學發現是通過細微觀察的,達爾文也是通過長期堅持實驗與觀察來寫出《物種起源》的。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層面上入手來進行觀察,通過不斷的分析與研究來提高學生的觀察品質,以此來幫助學生養成持久的學習態度[1]。
(二)客觀性
對于科學技能來說,其基礎就是求實與客觀,而這也就是科學精神中的精髓所在。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認識到要從小培養學生對待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在觀察中保證自身說實話,可以讓學生學習高這一內容。
(三)敏銳性
對于科學知識來說,想要成功就要看能否抓住機遇、能否從細節上找出事物的本質等。如伽利略就是從吊燈的擺動上得到了單擺的等時性。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讓學生具備一定的警覺性,這樣也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全面性
教師要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可以從多個層面上出發來進行細致的觀察,雖然事物比較零散,還是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因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引導學生,讓學生進行觀察,發現其中的聯系。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創新,運用不同的感官來從不同的角度上出發,對同一事物進行觀察。
二、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來說,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而探究就是實現科學學習的中心。想要提高科學教學的效果,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樣也就實現科學與教育上的統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要先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學習習慣,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以此來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同時教師還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設計出實驗,以此來探究問題的答案。此外,教師還要做好指導與引導工作,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意識與習慣,這樣才能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2]。
三、幫助學生養成動腦動手的習慣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來說,就是要實現在做中學,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通過科學學習來養成樂于動腦與動手的習慣,這樣也就可以加深學生的感悟。動手只能成為一種教學手段,而動腦才是實現學習的真正目的。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愿意動手,而對動腦的內容卻興趣不足,這樣也就使得學生在實驗中存在盲目實現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就要將動手與動腦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有目的與意識的。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前要先掌握好實驗的目的,明確自己想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還要對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制定出完善的實驗方案,通過是實驗來驗證實驗的結果,這樣也就實現了動手前的先動腦。且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運用好自己的感官,找出事物的細微變化,同時還要明確現象的本質,幫助學生理解好科學知識,實現長遠的發展[3]。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實際中教師就要做好創新與研究工作,明確教學的意圖,同時還要貫徹新課改的要求,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提高學習的效果與質量。
參考文獻:
[1]雒鵬程.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改革與開放,2009,(18):133-133
[2]韓連啟.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2):129-129
[3]武毅琴.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新課程(小學版),2010,(0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