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離婚家庭,這也直接導致了更多單親家庭的出現,從這些家庭走出的孩子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個群體,這一群體在社會和校園里有特殊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特征。本研究將以民辦高校為依托,從行為表現和心理特征出發,嘗試探討對這一群體學生在高校的服務與管理策略。
【關鍵詞】民辦高校 單親家庭學生 服務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77-02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不斷增多并有加劇之勢。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方面正快速的發生變化,這導致人們生活壓力和思想壓力過大,人與人的關系和情感出現問題。以往人們以家庭為重要依靠和歸宿的傳統觀念也悄然發生改變,很多人不再受婚姻和家庭的束縛,選擇放棄家庭結束婚姻,直接導致單親家庭的出現,并越來越多。在大學校園里,單親家庭學生從個別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群體,這一群體也被歸為為特殊學生群體。他們具有群體內共性和群體外特殊性,對該群體的教育和管理近年來一直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研究的熱點。本研究借民辦高校這一平臺,以高校特殊學生群體教育和管理為切入點,探討高校針對單親家庭學生群體應該提供怎樣的服務和運用怎樣的管理策略。
一、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的特點分析
1.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分析
民辦高校又被稱為私立大學或私立高校,是相對于公辦大學而言的,與公辦大學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前者不是由政府財政出資辦學,而是民間資本辦學。由于傳統觀念、民辦高校自身財力和教學軟硬件實力等原因的影響,民辦高校的社會地位和被認可度一直較低,尤其是民辦高校在高考錄取中是絕大多數是末位批次,錄取學生的層次較差,導致學校的整體環境較公辦院校較差,甚至于走向惡性循環。在這樣的背景下,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與公辦高校就有較大差別,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學習方面、生活方面、心理方面和思想方面。
(1)學習表現方面的特點
基礎較差,學習興趣弱,學習能力不強。民辦高校的學生大多數是“走過程型”,能按時上課遵守紀律順利畢業已經很好了,若要求在學習上用功自學提升很難做到。
(2)校園生活方面的特點
經濟條件好,樂于享受,不能吃苦,自我約束力較差。民辦高校的大多數學生家庭經濟背景較好,在生活花費上大手筆,很多學生追求的是“高大上”的消費,自己有豪車和名牌化妝品的不在少數,加之同學之間的相互攀比,花錢消費更加無拘無束。
(3)學生思想方面的特點
思想覺悟不高,但思想積極活躍,個性張揚鮮明,愿意參與學校的各類活動。在思想上,學生過多關注自我,缺乏利他觀念,不太愿意為自己無關的事情勞心傷神。但是他們個性張揚,思想又積極活躍,對學校的各類活動充滿興趣,希望通過各種平臺展現自己的魅力,獲得別人的關注并給人以好感。
(4)學生心理方面的特點
自信心弱,自卑感強,缺乏自我效能。作為學生,他們在學業上的落后直接導致在校園缺乏信心,經受失敗和接受嘲笑,自卑感越發強烈,加之不能準確的判斷自己的能力,挫敗感增加,逐漸缺失。
2.單親家庭學生特點分析
通過查閱資料,我認為單親家庭指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孩子丟失父親或母親關愛的一類家庭。這類家庭本質上是不完整的,孩子只有一方管教。單親家庭可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父母一方死亡導致單親,另一種是父母離異孩子判給一方導致單親。這兩種情況下的學生特點也稍有不同,第一種情況下的學生心理上表現出恐懼、性情孤僻、不愿與他人相處;第二種情況下的學生心理上表現出怨恨、性格偏激、帶有些許攻擊性。總的來說單親家庭學生的具體特點可以分兩大類。
(1)丟失父愛的學生特點
性格溫和,缺乏紀律性,有小脾氣。由于學生只和母親生活,缺少“嚴父”的管教,在性格上偏向于女性,表現溫和,沒有父親的強制與命令,自身缺乏紀律觀念,還帶有女性特有的小脾氣。
(2)丟失母愛的學生特點
性格剛烈,脾氣表現為暴躁,不善于表達情感。由于學生只和父親生活,缺少“慈母”的關愛,在性格上偏向男性,表現為剛烈粗暴,沒有母親的撫慰和關愛,自身缺失細膩情感的表達能力。
3.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特點
有人認為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的特點應該是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和單親家庭學生特點的綜合。我能夠理解這種觀點,也比較認同這種觀點,但是,單單就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本身而言,應該還有自身特別之處。通過分析,我認為有這么兩個重要特點。
(1)甘愿擔當,不懼困難,有一定的判斷能力
大學生進入校園已經成年,當看到自己的家庭是靠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支撐,人本能的擔當和責任心就會顯現,而不牢靠家庭背景又迫使他們勇于面對困難解決困難,在不斷的磨練中培養了判斷意識。
(2)性格內斂,心理敏感,容易焦慮,與人相處困難
由于家庭情況特殊和負擔重,學生產生一定的自卑情緒,不愿與他人過多交流,性格上內斂,對于家庭、父母、愛等相關話題較為敏感,學習和做事缺少關注和指導,容易產生無助和焦慮。在這種情況下,當別人與其正常交往時常常不能很好的溝通和相處,逐漸被孤立。
二、針對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的服務與管理策略
認識到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的特殊性,制定有針對性的、適合的教育管理策略至關重要,關系到學生的未來前途和成才成人,關系到學校的因材施教、制度完善和創建和諧美好校園。
1.要形成服務優先于教育的理念,教育要融入為學生的服務中
之所以有這樣的提法,歸根到底是因為這些學生的特殊性。當我們用正常的教育思維去開展對他們的教育活動是行不通的,這些學生和普通學生的教育起點不同,終點也不同。這個不難理解,起點不同是因為他們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經歷不是一般性的,終點不同是因為我們很難通過某種方式讓他們和普通學生一樣的看待世界,因為他們的世界本身就已不同。
(1)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教師三方聯動全方位服務
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學生的一舉一動他們最為了解,學生與他們的關系也最為密切,有些甚至是親密朋友。所以,班主任和輔導員是服務體系中的最重要的一方。班主任和輔導員可以在這些學生的學習指導、生活服務、心理咨詢、情感交流等方面發揮總要作用,充分扮演學生“高級服務員”的角色,讓學生有所依靠、有所傾訴、有所求助。
如果說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學生“精神依靠”的話,任課教師就是學生的“物質依靠”。因為從學生的角色出發,學生的重要任務就是學習知識,學習好或學習壞是衡量學生在校園里存在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學習始終很差,他就會認為作為學生他失去了價值,即便他們可以找別的方面作為彌補。反之,如果學習成績好,學生就會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任課教師對這些特殊學生的服務在于如何讓學生投入學習,了解自己的不足,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知識在不斷增長,而不是遷就學生聽從他們的要求。當學生意識到自己投入學習,通過努力獲得知識提升時,自然更加自信和認可自己,增強自我效能感,逐步進入良性循環階段。
(2)教育滲透到為學生服務當中,將服務轉變為教育服務
除了班主任、輔導員和任課教師三方聯動全方位服務以外,還需要學校各部門配合工作,學校也應該有相應的制度保證服務的質量,保證服務的及時性和完整性。而這些只是手段并不是最終目的。為學生服務的終點是唯一的,就是教育。所以要將服務轉變為教育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要讓他看到作為學生應該有的耐心、愛心、責任心、承受力、意志力,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可以逐步脫離“精神依靠”和“物質依靠”,形成強大的自我。
2.民辦高校單親家庭學生的具體管理策略
(1)以心理干預與疏導為基礎的管理策略
根據單親家庭學生的特點我們知道,這一群體的個體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這也是決定他思想和行為的前提,如果能在心理層面加以干預和疏導,或許這類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就不會特殊和偏激。具體的方法是:首先,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可以通過關系同學反饋和直接談話途徑;其次,及時發現問題進行干預,可以通過高頻次談話和旁聽觀察等方式;最后,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可以通過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方式,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2)以情感教育為核心的管理策略
單親家庭學生在情感關懷上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但是可以通過其他的情感加以緩解。首先,在人格上尊重學生。單親家庭環境固然可憐,受人同情,但是他們的內心渴望獲得尊重,把他們當做正常的人看待。其次,理解和信任學生。有人說理解是最好的信任,理解學生就是在尊重人格的基礎上正視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們是有缺陷的、會犯錯誤的,要可以原諒過錯。再次,關注和關愛學生。特殊情感的缺失使得學生在內心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當我們把注意力關注到他身上給予鼓勵和關懷,他們內心變得充實和強大,充滿力量。最后,激發人格塑造的潛能。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人格評價、人格訓練、人格建構等方式與方法,著眼于他們的心靈改造和品格建塑,使之成為個性全面發展的完人。
(3)以校規校紀為保障的管理策略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強制性的規范,再好的方法都是空洞的、不能嚴格執行的。以校規校紀約束單親家庭學生的行為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說心理干預與疏導、情感教育是對這一群體學生的特別照顧,那么校規校紀就是對他們的底線。同樣作為學校的學生,任何人都沒有特權,包括特殊學生,學校嚴格的制度必須遵守。這不僅保證了學校教育的權威性,也保證了校園的穩定與和諧。
參考文獻:
[1]呂曉娟,李澤林.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及管理對策研究[J].成人教育.2005年第1期
[2]程如平.淺析民辦高核學生特點及管理工作的策略[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總第35期
[3]彭衛民.高校特殊學生群體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孫學甫,陳關怡,潘麗媚,溫穎.高校特殊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有效性的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6期
[5]曹海琴,魏靜靜.針對高校特殊學生群體的個別教育方法探討[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2月第33卷第1期
作者簡介:
李飛(1987—),男(漢族),河南新鄉人,助教,碩士研究生,2013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現主要從事高校學生管理和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