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群+趙巖
摘 要: 語文是人文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教學中教師的情緒對課堂影響比較顯著。教師情緒在教學過程中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及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教師的情包含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他們都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都有不同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保持積極情緒,才能在良好和諧的氛圍中保持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教師情緒 影響
情緒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它是由人產生的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或滿足自我需求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形式。語文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個人情感,這種情感在課堂也會以各種形式的情緒表現出來。目前,許多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都表現出很強的教學工具性,大家都更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學生的情感、情緒及人生觀都被不由自主地排擠到語文教學的邊緣地帶。目前,社會是以關注的學生的成績好壞作為衡量教師水平高低的標準,這里同樣是忽略了教師的情感的表現,忽略了教師情緒在學生培養中所發揮的作用。教師情緒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性,對課堂教學有直接影響,從而影響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素質的培養。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語文學科的人文與生活,加強對學生情感和價值觀培養,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擁有良好的情感,同時感受生活,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和高尚的情感素質。
教師情緒在教學過程中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教學質量和學生對知識吸收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情緒有時不僅能左右人的動機,還能影響人的智力活動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教學不僅包括教學目的,還有知識的講述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情緒在教學過程中就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教學過程不能只從教學方式、手段及學生知識掌握能力等方面分析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效果好壞的原因,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本身都要考慮教師情緒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要了解教師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及知識掌握產生的影響,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教師的情包含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它們都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教師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明書教授曾說:“教師面臨很多社會和自身的壓力,難免出現問題。就像得感冒一樣,在心理健康的發展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出現一些問題。”教師在消極情緒下進行課堂教學,會表現得心情不好,語氣無力乏悶,教學語言枯燥,沒有教學熱情,而且遇事較容易沖動等。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年齡比較小,在這種死氣沉沉的課堂中可能會表現出懦怯、害怕,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都是不利的,甚至會造成心理傷害。像一位心情不好的語文教師在上課時,突然發現一位學生把自己畫成抽象的卡通畫。頓時性情大變,并且大發雷霆,不停地回顧這個學生過去的種種“光榮”事跡,同時不停地指責學生,預言學生的“輝煌”未來。這種情緒下的教師語言和行為舉止不僅傷害了這個學生的自尊心,而且對全班學生的情緒和學習都有影響,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心理健康。若教師能夠較好地洞悉學生的各種情緒及他們的在生理與智力方面的發展動態,在積極情緒下進行教學,那么課堂上會有積極進取、輕松和愉快的氣氛,學生也會輕松接受知識的學習。若前面那位教師課堂上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則可能對這位學生只是淡淡地微笑,撫撫這位學生的肩,拍拍他的頭。學生可能會自覺收起來,繼續把心收回到課堂上,教師繼續進行課堂教學而不是無休止地責備學生,偏離教學主題,最終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這種情緒的引導下,教師的語言和行為舉止不僅不會傷害這個學生的自尊心,反而會對全班學生的情緒和學習都有好的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會向積極的方向發展。教師的良好情緒會傳遞給學生,學生也會越來越愿意學習,這種情況下,新知識就會被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這樣發展下去,教師不再強迫學生學習,學生也會自愿學習,掌握新知識,如此不停地循環下去,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建立,強化教學效果。美國的心理學家鮑德溫在調查研究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情緒不穩定,在消極情緒下比較容易擾亂學生情緒。教師的消極情緒會逐漸影響到學生的情緒,擁有積極教師情緒的老師帶動學生情緒向積極方向發展。教師的情緒變化很容易影響學生,每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保持好的心情,在積極情緒下上好每一節課,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由此可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獲得成功,教師必須重視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情緒。積極情緒下能建立好的師生關系,強化教學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潛能。如何把好的情緒帶進課堂,每個教師都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教師在生活過程中要學會心理自我調整,課堂上隨時把自身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穩定自己情緒的同時保持好的課堂氣氛,保證教學效果的高效。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保持最佳情緒狀態,才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教學水平,在課堂氣氛良好和諧的背景下,保持高效率、高質量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