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鸞
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全民閱讀”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反映了國家戰略層面對閱讀的重視。如此,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抓好學生的閱讀,責無旁貸。
古往今來的偉人與英雄,其生命的積淀里因為有了閱讀使其豐富,使其堅韌,促其輝煌。為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對學生閱讀品格的建塑。
一、學生閱讀品格現狀
1.閱讀被“驕”氣誤導。
這個驕氣就是“功利心”。如今的閱讀不可避免地受到考試指揮棒影響,要考的我讀,不考的去讀就是浪費時間。這種驕氣使得學生在著作、文章面前缺乏閱讀的虔誠態度。
2.閱讀被“浮”氣籠罩。
讀作品只關心情節,背景,主人公基本事項,不研讀語言,不品悟語言中透露出的情感——這是閱讀的“浮”。
3.閱讀被“躁”氣侵蝕。
閱讀作品短平快,寧可無休止瀏覽手機,不愿靜心,沉心研讀經典,這是閱讀的“躁”。
可見,學生的閱讀品格正在被這三種不良心氣影響,閱讀能力無法真正提高,閱讀效果甚微。閱讀丟失了“語文”氣。故提倡“真”閱讀,以閱讀的“真”養語文的“氣”就是建塑學生健康閱讀品格最根本途徑。
二、摸索“真”閱讀實現的途徑
1.真誠的閱讀態度,養“語文”的底氣。
(1)尊重學生的閱讀選擇,加強“內隱式”閱讀。
內隱式閱讀是學生完全憑借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生活積累閱讀,讀什么,怎么讀,教師不預設,不干涉。閱讀態度的真誠首先來自于教師對學生閱讀取向尊重,即對學生內隱式閱讀視線的充分肯定。
(2)誠摯推薦,有策略引導“外顯式”閱讀。
外顯式閱讀是在教師的規定之下,帶著目的、任務、問題開展順藤摸瓜式的閱讀。對于這樣的閱讀,教師要有一定的策略。例如對于前一階段學生借閱的書目,教師要做好記錄,一段時間后教師從這些學生所借閱的書目中發現共性,分析個性。旁敲側擊,分類指導。從尊重學生“內隱式”閱讀開始,有策略引導“外顯式”閱讀,從而形成“內外兼修”閱讀視野。
(3)放下功利,更新、豐富評價模式。
學生有了閱讀后,都是有期待的。那么他們最期待什么?是交流,是分享。為此筆者在所帶班級的整個7年級階段舉辦多次讀書交流會。這才是閱讀,這才是有“底氣”的閱讀。
2.真實地觸摸文字,養“語文”的文氣。
(1)課內帶領學生“咬文嚼字”。
我們追求閱讀的“真”,就要先從課堂閱讀教學的“真”著手。語文課同樣要切忌浮躁,不搞運動,不搞時髦,不沉迷模式。教師要真實帶領學生在觸摸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達成智育、美育、德育的功能。但是功能不能取代目的。
例:錢夢龍老師的《愚公移山》中對學生文言字詞的理解這一目標的達成靠的就是學生真實地觸摸文字:讀出了“年且九十”的“且”,讀懂了“始齔”中的年齡,讀懂了“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的省略句式。
(2)課外多和學生進行“文字碰撞”。
語文老師要發揮“語文”的功能。對學生作業的批改不能等同于數理化的對與錯。要交流自己的閱讀心得、閱讀體驗。必要的時候,針對個別的學生就應該在他的作業本上示范性地寫一寫,評一評。對于學生作文,除了批改外,更要有點評。
3.真情地感知生命,養“語文”的人氣。
(1)基于教師真性情閱讀
教師首先要形成真性情閱讀,是投入的,從容的,陌生化的閱讀。不依賴教參,不迷信權威,心中有自我,心中有作者,心中有學生的閱讀。這才是目中有“人”的閱讀,養的是語文的“人氣”。
例:黃厚江老師上的《背影》,在帶領學生對課文一字一句地研讀中,了解父子之間的漠然與不舍,在父親的信里,帶領學生讀出前后言辭的矛盾,從而體會父愛的糾結。一遍一遍研讀兒子淡然的語言描寫,研讀兒子四次淚水的迷蒙,在這些反差中體會兒子對父親的復雜情感。
這樣的解讀離不開一個老師對待作品,對待文字時所具有的真性情。
(2)落實學生真性情閱讀。
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堂里能夠始終努力做到目中有“人”地帶領學生閱讀,那么長此以往,班里的孩子們自然也會形成這樣的閱讀品格,有“人情味”地閱讀作品。
例:筆者教授《小石潭記》亦有此體會。
師:之前有預習過《小石潭記》嗎?
學生怯生生地望著我,似乎為忘記做了預習而心虛。
15分鐘后。
生:我覺得他很開心,因為被貶了,終于自由了。看到小魚,覺得像自己。皆若空游無所依,就是像自己那樣獨立自由,不用依傍誰了。但是后來我又讀出他有點憂傷。我就不太懂了。不做官他不是很開心嗎?要么長期太自由也無聊的,所以又憂傷了。
師:我喜歡你的閱讀體驗,雖然有些值得商榷,有些我有質疑。但是真實的那份可貴我要珍惜。
學生體驗到的生命感受是那么真實,充滿了悲憫,充滿了理解,也有困惑。且更可貴的是閱讀體驗全部從文字而來,不是空中樓閣。這樣的閱讀即便不完整,不全面。但是他的真實非常可貴,這正是教師需要培養、捕捉、呵護和引導的真閱讀。
語文需要“閱讀”,沒有“閱讀”的語文是字、詞、句、習題操練的語文。同樣,閱讀需要“語文”,需要語文的底氣,需要語文的文氣,需要語文的人氣。我們要努力建塑學生健康的閱讀品格,促“閱讀”之真,養“語文”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