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婷
2015年蘇州市語文中考有了變化:新增詩歌鑒賞、增加課外古文閱讀比重、不直接考課內現代文閱讀但保留大小兩篇課外閱讀等。在這樣的形勢下,每篇課文都逐字逐句、精雕細刻,這樣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足取。選取重點,有的放矢地“解構”的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
這里所說的“解構”很簡單,“解”字意為“分解、拆卸”;“構”字則為“結構、構成”之意,合在一起意為“解開之后再構成”。把這里的“解構”放在語文閱讀里,就是把一段文字、一篇課文乃至全冊教材,分解開來根據自己的需要取舍、重組之后再進行教學。
一、在教學中實施解構,凸顯重點,提高課堂效率。
上學期,聽到本校一位教師的一堂課,令我深受啟發。這位教師所授的課文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微型小說《甜甜的泥土》。這篇小說情節簡單、人物亦不復雜,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唯一有難度的地方是小說的結尾。作者在結尾處安排了“糖融化進入泥土,孩子嘗到了泥土甜甜的”這一出人意料的結局。就課文而言,這是全文的一個深化,暗示人間真情像大地那樣廣博,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對這樣的特意安排靠自己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教師引導。這樣的一篇課文,我授課時選擇由情節梳理進入,轉而分析情節中出現的重點人物及周邊人物,最后攻克結尾、歸納主旨的教學流程。這樣的流程循序漸進、由表及里看似很合理,但是按照這個貌似沒問題的授課流程上課時卻發現,前面的情節其實單靠學生自己也能看懂,并不需要多講;人物部分,人物的特質及其內心,學生都能理解,也不用多講。但是結尾部分的講解,每每上課都覺得講不透,只得草草帶過,一方面是因為安排在最后,很難有充足的時間講解,另一方面受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很難幫助他們透徹理解。整堂課下來發現,需要講解的其實沒講好、沒講透,講完了還是云霧繚繞,不知所云;不需要講的,已經懂了,卻浪費不少時間,使得課堂氣氛沉悶。
那么,那位老師是怎么安排授課的呢?首先,讓學生閱讀全文后講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通過幾個學生的回答,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情節的概述、了解。其次,她質疑小說埋奶糖及結尾糖化的情節,認為這兩處情節都不符合客觀實際,顯是作者有意為之,那么作者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這樣就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全文的難點——結尾的安排上。接著教者通過身邊實例的引導、課文所學知識的遷移頗下一些工夫,順利地把這個僅靠學生自己也許很難讀懂的部分講好講透。與此同時,教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拋出另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么安排結局?”學生有很多想法,但是很快他們發現,這些結局都沒有原文來得深刻、耐人尋味。這時,學生有了比較、有了具體的感受后,教者引導學生明白這個結尾的妙處在于:深化了主題。同時,教者提醒學生平時寫作時對于結尾的處理要注意深化。這樣的安排不但解決了課文的難點,而且很好地把閱讀教育和作文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的結合尚未結束,教者把課堂剩余的時間花在人物分析上,但是跟普通的把重點放在分析人物描寫方法,進而感知人物內心、情感的不同方面。教者設計的人物環節不僅側重于人物的分析,更重視對于本課人物描寫特點的歸納,如“描寫細膩、詳略得當、妙用對比”等,歸納是為了提醒學生這些方法都是寫作上能借鑒的。至此,課文的講授基本結束。
這位教者在我看來就很好地使用了解構的方法:打破課文本來的邏輯順序,抓出結尾,重點突破,而對于其他學生能看懂的情節選擇一帶而過,關注到課堂的實效;在突破本文重點:人物;難點:結局,教者并沒有受限于課文本身,就事論事,而是很好地由課內閱讀輻射課外的寫作,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關注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教者解開了課文,抓出了重點,構搭出了課文以外需要延伸的知識。一解一構中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切實增強了學生閱讀、寫作的能力。
解構的方法并不只適用于這一篇課文,語文教材里的各類課文都適用。淺文可以進行解構,遷移課外、深挖亮點,使淺文不淺,比如《端午日》可以解構成為一節以場面描寫為中心的閱讀遷移寫作的特色語文課;深文亦能解構,簡化枝節、著其一端,令深文不深,比如《蔚藍的王國》可以解構成一堂美文、幽境的語文鑒賞課。
二、在復習時實施解構,提綱挈領,優化教學資源。
語文課堂除了要上好課外,更要幫助學生復習,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平時復習已不易,輪到中考總復習時,初中三年,六本語文書,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這幾乎是一場艱難的戰役。在這樣的情形下,一本本來、一篇篇過是十分低效的復習方法。那么,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語文復習工作,該怎么辦呢?其實用解構的眼光看,這個難題可以解決。六冊教材其中很多課文的主題類似、很多課文的寫作特點類似、很多課文的考查重點類似,在中考復習中如果很好地解構整個教材,把同類的課文進行歸納合并并以專題的形式整理出來,就能大大提高復習效率,強化學生的印象,達到更好的復習效果。比如,2015年中考新增了古詩鑒賞的考題,我們整個教研組進行研討,把全部的詩詞以名家為抓手同時兼顧主題的方法進行分類,學生復習的時候一次不是復習一篇詩詞而是一類詩詞,這樣大大節省了復習時間,同時同類詩詞一起復習還能很好地強化主題,有較好的記憶效果。同樣地,我們還整合散文、小說、說明文、議論文等,以專題的形式,選取典型課文,輔以課外同類閱讀,達到很好的復習效果。
在教學中許多地方都可以滲入解構思想,當然我的探索和運用只是初步的,有待在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