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宏
摘 要: 本文通過對高職教育園區國內外的現狀進行研究,對常州高職教育園區整體開展“雙證書”制度進行深入研究,期望找到一條特色之路。
關鍵詞: 常州高職教育園區 雙證書作為我國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形式,工學結合模式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內容和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傳統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有關工作人員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學生在學校內完成自己的學業。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有關工作人員工作的主要目的已不僅局限于使其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但是,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使高職學生管理工作面臨重大挑戰。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探索學生管理工作創新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一、工學結合模式概述
(一)內涵
作為一種注重實踐、技能和未來的教學思想,所謂工學結合模式,就是指通過采用工學交替和半工半讀等形式,將專業理論知識、職業技能和社會實踐等進行有效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1]。由此可見,工學結合模式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技術能力,注重與社會生產崗位直接連接。
(二)特點
首先,工學結合模式具有職業性特點。學校管理中實施工學結合模式,要轉變傳統單一的學校課堂,使其走向社會中實際的職業崗位[2]。因此,十分注重創設有關學生對應專業職員真實的崗位環境,使學生在實際職業崗位上進行實習,并了解與其自身專業有關的未來職業發展趨勢,提高學生對職業崗位的認同與適應,提高學生對職業和社會的深刻認識,從而更好地學習,更好地適應職業身份的轉變。
其次,工學結合模式具有實踐性特點。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在將理論、技能和實踐有機結合的基礎上組織以實踐教學為主的相關活動,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使教、學、做真正融合成一個整體,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最后,工學結合模式具有開放性特點。從一定程度上講,就是打破過去封閉式辦學模式,走向開放社會教育,讓學生從課堂、校園逐步走入企業、社會,注重加強學校、企業和行業的緊密聯系,強調建立健全開放式教學管理機制。
(三)與學生工作的關系
其實,工學結合模式本身就包含學生工作。換句話說,學生工作貫穿工學結合中的“工”與“學”[3]。與以往學生工作不同,工學結合模式中的學生工作場所、管理文化、人員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有所改變。此外,學生工作與教學管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相互依存。也就是說,學生管理工作要隨著教學管理模式的改變而及時改變,否則就會出現兩者相抵觸的想象,很不利于工學結合模式實施。
二、工學結合模式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帶來的影響
(一)教育主體走向多元化
傳統教育模式下,教育主體主要由學校教師擔任;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教育主體不單單是學校教師,使其與企業實習實訓教師共同或交替擔任。因此,為確保工學結合順利實施,使學生得到相應的職業生涯指導、職業道德教育和教學指導等服務,需要建立密切配合的學校、企業協同管理組織機構,加強雙方溝通和交流,提高信息反饋的有效性。
(二)教學實施走向差異化
從一定程度上講,工學結合模式具有工作報酬差異化、教學場地多元化、教學條件多樣化、教學人員多源化和教學組織分散化等特點,需要學生在不同企業崗位工作環境中進行實習、實訓或實踐[4]。因此,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有關工作部門及相關工作者要根據學生現實基礎,將其與企業工作崗位進行有效鏈接,并采取多元化方法,有效解決工學結合中存在的各種不同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管理與服務。
(三)學生身份走向雙重化
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在學校只擔任學生;而在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一方面擔任著學生身份,另一方面擔任著企業員工身份。工學結合中,由于受制于企業制度,學生在企業的生產勞動中產生諸多不適應,不僅不能有效提高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還會對工學結合產生逃避、反感和為據等心理問題。因此,實施工學結合模式的過程中,為幫助學生適應雙重身份的轉變,一方面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與提高,另一方面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及時對一些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輔導。
(四)教學內容走向實踐化
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需要進入真實的企業職業環境中,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頂崗實習或實踐訓練。因此,高職學生管理工作中,為切實增強實踐育人效果,必須對傳統校內管理和課堂管理形式進行轉變,必須充分利用實習實訓等重要環節,加強學生在企業真實崗位上的實習過程管理,不僅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
三、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創新路徑
(一)樹立相應的學生工作理念
首先,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管理理念。具體來講,一是根據新課改改革要求,學生工作的每個環節都體現“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二是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的能力;三是營造良好的學生管理環境,有效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
其次,樹立開放性管理理念。通過對工學結合模式的分析可知,高職學生的活動空間已不再局限于校園,而是向企業與社會不斷延伸[5]。因此,隨著空間與環境的變化,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只有樹立開放性的管理理念,打破傳統單一的封閉式管理模式,才能加強與企業的密切聯系與配合,才能對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
最后,樹立動態性的服務理念。工學結合模式下,為確保工學結合順利實施,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已不只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管理”,更多的是從高職院校教育發展方向出發,向學生提供相應心理咨詢等服務,并使這些服務工作落到實處。
(二)建立健全相應的學生管理機制
第一,建立健全相應全員育人機制。工學結合一方面強調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教學管理和實施環節,另一方面強調雙方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密切合作[6]。因此,為確保工學結合模式有效實施,一是建立以院長與企業相關領導者為主,由相應主管部門及領導者組織實施,由學校和企業相應具體工作人員具體落實的全員育人體系;二是建立健全由校企結合組成的校企工學,將企業領導小組和學校的領導小組、實施小組和工作小組等有機結合為一個全方位的學生管理組織。
第二,建立健全相應的考評與激勵機制。大體上講,就是為確保工學結合順利實施,要全面展現校企雙方的育人功能,建立并完善由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業教師企業、管理人員專、指導教師及其他人員組成的多元考評機制,并將其作為學生在這一模式中表現考評的一項重要標準。此外,要建立并完善學生、學校與企業的三維激勵機制。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可采取成果展覽、評優評先、事跡報告、擇優聘用和發放獎金等形式,對表現突出的各類管理人員和學生給予一定表彰與獎勵,從而有效調動相關工作人員和學生的參與性。
第三,建立健全相應的預防與矯正機制。其一,實習前,為正確引導學生有效解決問題,高職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對學生進入企業后可能遇到的有關問題進行科學預測。其二,實習中為確保學生實習任務順利進行,高職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從而及時了解并有效解決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其三,實習后,為全面提高高職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工學結合教學質量,要對學生的實習工作進行及時分享、總結與表彰,從而使學生在這一模式中的成績得以鞏固與提高。
第四,建立健全相應的學生服務機制。這就是說,為確保工學結合有效落到實處,要建立并完善相應的“三導師”制、學生服務體系和多層學生服務網絡,加強有關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此外,可采取短信群發、專題報告、交流、工學座談、工作巡查、企業進駐和網上咨詢等方式,為學生提供維權助困、心理輔導、就業指導和成才咨詢等服務,從而支持并保障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有效進行。
(三)強化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首先,為培養其良好的勞動品質,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其次,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精神,要合理安排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要做的有關內容,按樹立職業意識和目標→提高職業技能和素質→求職能力培訓的逐漸上升層次組織進行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再次,為使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職業人,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教育和綜合素質。最后,為增強學生對企業的適應性,提高其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要通過有效路徑和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企業實踐中。
四、結語
總之,工學結合的實施,使高職學生管理工作在教育主體、教學實施、學生身份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因此,在這一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若要得到有效改善,必須樹立相應的學生工作理念,建立健全相應的學生管理機制,并強化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參考文獻:
[1]王雪琴.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253+261.
[2]張良,唐志紅.論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J].成人教育,2010,10:23-25.
[3]鐘銀貞,高維春.探究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101-103.
[4]江欣怡.論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J].才智,2014,24:69.
[5]許陳紅.“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創新略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60-61.
[6]楊茹.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