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姝
[摘要]在中國歷史上最激變的一百年中,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并存,資本主義經濟與自然經濟并存,各種政治思想不斷更替,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整個中國陵谷滄桑,社會變遷跌宕起伏。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中國的新聞事業開始產生并發展,完成了從近代報刊向現代報刊的過渡。本文選取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時期對我國近代報業的發展做一個梳理,旨在分析近代社會變遷語境下報紙的發展軌跡。
[關鍵詞]社會變遷;近代報刊;發展軌跡
無論我們是從宏觀社會的角度還是從具體制度的角度來觀察社會,不難發現,變化是社會存在的常態。在社會學中,學者們把社會變遷理論概括為社會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社會變遷的范疇十分廣泛,宏觀層面上有人類社會形態的變化,中觀層面上有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微觀層面上有人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規范的變化。“當我們討論社會變遷時總有一個主體,這種變遷的主體只能是那些相對穩定的東西。在社會學中,這種穩定的東西被統稱為結構,這樣,社會變遷就是指社會結構的變遷。”
在中國歷史上最激變的一百年中,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并存,資本主義經濟與自然經濟并存,各種政治思想不斷更替,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整個中國陵谷滄桑,社會變遷跌宕起伏。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中國的新聞事業開始產生發展,完成了從近代報刊向現代報刊的過渡。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報刊從無到有,從西方傳教士辦報到國人自辦報刊,從文人論政到鼓吹改良,從宣傳資產階級革命到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經歷了最激變的發展時期。本文旨在研究社會變遷語境下,中國報紙的發展軌跡,以期為中國新聞事業的史論研究提供一些可參考之處。
一、中國近代報業的開端
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序幕,但是近代報刊的產生卻早于鴉片戰爭。第一份中文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計傳》于1815年創辦于馬六甲,拉開了中國近代報刊的歷史序幕。1833年8月1日,中國境內出現了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報紙附會儒學,采用中國線裝書的形式。
鴉片戰爭的失敗迫使清政府割地賠款,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逐漸瓦解,社會結構不斷變化。鴉片戰爭讓清政府打開國門,開放通商口岸,中外貿易交流不斷加深,中國商品經濟開始發展起來。這種新的經濟形式催生了新的信息傳播渠道——中文商業性報刊。這一時期,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最早的中文商業報紙也出現在香港。
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的中文商業性報刊也逐漸發展起來,甚至超越了香港報刊的影響力,代表性報紙有《上海新報》、《申報》、《字林滬報》、《新聞報》等。《申報》的問世是上海商業性報紙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標志著我國中文商業性報紙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申報》是第一家中國文人主筆的外報,這在當時是一個十分大膽的嘗試。《申報》其他方面的改進,如出版時間從兩日刊改為日刊,改進紙張質量,創新排版方式,加強報紙的言論工作,這一系列措施讓這份報紙獲得巨大成功,帶動了中文商業性報紙的快速發展。在《申報》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字林滬報》和《新聞報》相繼創刊,形成了上海報業“申”、“新”、“滬”三足鼎立的格局。
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被資本主義經濟瓦解,在華外報占據了中文報紙的主流地位。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來講,外國人在中國的辦報活動是一種殖民主義的文化侵略,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報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為后來國人辦報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不少有志之士開始覺醒,我國共出現了兩次國人辦報高潮,維新變法開啟了國人辦報的第一個高潮,資產階級維新派早期的辦報活動始于1895年“公車上書”。1898年,光緒帝下詔開始百日維新,準許官民辦報,這促使各地報刊飛速發展,迅速形成了國人辦報高潮。這一次國人辦報高潮打破了外報在新聞界的壟斷地位,使國人自辦的報刊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這一時期,報紙數量激增,種類繁多,辦報地區首次突破上海、廣州、香港等沿海城市,深入到一些內地中小城市。
革命派的辦報事業雖然起步稍晚于維新派,卻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革命派初期的辦報事業主要集中在海外。隨著清政府“言禁”、“報禁”的開放,革命派辦報事業才開始在國內興起。1905年到1911年,革命派報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辦報地區幾乎遍布全國,形成了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代表性報紙有秋瑾主辦的《中國女報》和于右任主辦的《神州日報》、“豎三民”報。革命派報刊不同于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其言論更加激烈,目的性更加明確,公開承認報紙的黨派性,將報紙作為革命活動的有力武器。
兩次國人辦報的嘗試開啟了我國近代報業的新篇章,國人自辦報刊的有益嘗試讓報刊的內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改進,這一時期,新聞業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聞報道成為報紙的主要組成部分,新聞題材既有消息,又有通訊,新聞圖片開始廣泛出現在報紙版面上,報紙的評論也得到了巨大提升。第一次國人辦報高潮期間,報紙上的評論文章大多以論說文為主,形式單一;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期間,評論的形式日益多了起來,主要有社論、時評、編者按、來論、代論等。另外,報紙的文藝性副刊在這一時期有了重要發展。從報紙形式上看,這一時期的報紙告別了書冊式,開始采用單張印刷,分版面、分欄目編排,字號多樣,揭開了我國報紙版面革新的序幕。
二、民國初期的報刊發展
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成立后,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自由新聞體制。自由新聞體制的確立促進了民國初期新聞事業的繁榮。據《中國報學史》統計,當時全國報紙有五百多家,史稱這段時間為“報界黃金時代”。但是,報界的蓬勃發展在袁世凱上臺之后被迫中斷。袁世凱開始了一系列賄買報刊的活動,對不被收買的報紙進行打壓,報人大批被捕,這就是著名的“癸丑報災”。
在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政府的言論禁錮政策下,一些報人開始將目光轉向新聞報道本身,避談國事政治,許多報紙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新聞報道的質量上,從而使新聞業務有了很大發展。報紙上的新聞報道開始增加,部分重要新聞還采用大字號排出。有能力的大報派駐記者到重要城市進行采訪報道。部分報紙還增設專欄、專刊,增加報紙的趣味性內容。除此之外,新聞通訊事業也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
民國初期新聞事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報紙的企業化。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無暇顧及中國的時候,中國的工商業經濟蓬勃發展,這給商業性報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上海的《申報》、《新聞報》率先開始了現代企業化報業的進程。《申報》在史量才接手以后開始了一系列的企業化改革:一是加強發行工作,二是大力拓展廣告業務,三是更新技術設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正是這些改革,讓《申報》從銷量只有七千多份的報紙發展成為平均日銷五萬份的商業性大報。商業性報紙開始的報紙企業化方針,為新聞業務和報紙經營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是新聞事業專業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三、黨的新聞報刊的發展
黨的新聞事業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四運動時期,《新青年》上出現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內容。《新青年》早期發動的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一系列活動,對啟迪民智、解放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新青年》的宣傳內容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歌頌十月革命的政論,文章日漸傾向社會主義,開啟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序幕。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迫切需要自己的輿論工具來宣傳馬克思主義,于是,首批馬克思主義報刊誕生,這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開始。這一時期,改組后的《新青年》作為黨的理論刊物繼續出版。此外,還籌辦《向導》、《前鋒》等政治性刊物,一方面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方面與帝國主義的宣傳工具進行斗爭。在國共第一次合作中,黨的報刊和共青團的報刊逐漸形成網絡,各類進步學生報刊與工人報刊不斷涌現,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范圍,向社會廣泛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思想。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進入了十年內戰時期。因為農村物資條件匱乏,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黨的新聞事業進入了一個十分艱難的發展時期。但也正是在這個艱難的時期,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篇章。中國共產黨人克服一切困難,堅持辦報事業,堅持宣傳工作。這一時期,黨的刊物大多文字通俗,形式活潑,以實際工作需要為核心開展宣傳;在內容上,不僅有根據地、國內和國際新聞消息,還在報紙上開展批評與表揚。這是黨的新聞事業的發展與創新,積累了黨的辦報經驗,初步形成了黨報理論,為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借鑒之處。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新聞事業繼續發展。1942年的延安整風運動是黨的新聞事業發展的里程碑事件,《解放日報》的改版初步奠定了中國無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基礎。改版后的《解放日報》以抗日根據地的新聞報道為主要內容,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宣傳抗日。除此之外,《解放日報》還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新聞工作改革的社論和理論文章。1943年,陸定一在《解放日報》上發表的《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不僅闡述了新聞的“五要素”,還指出報紙應當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自覺地與革命、與群眾相結合,強調了新聞工作者的黨性修養。中國共產黨的新聞事業在抗日戰爭中不斷壯大,逐漸形成了成熟的黨報理論,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新聞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結語
中國近代報紙最早由西方傳教士創辦,內容以傳播宗教文化為主。但是由于西方列強的侵略,封建社會的瓦解,中國逐漸落后于西方國家。當時的社會環境使得有志之士開始尋求強國富民的出路,提出了改良和革命的策略,這個時候,報紙是不同黨派用來宣傳政治主張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