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培銀++冷宇++周晨旭++許超

摘 要: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入境驗證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已成為口岸與內地檢驗檢疫部門檢驗監管職能優化、提升執法把關效能、服務貿易便利化、推動區域一體化、維護國門安全的重要抓手。無錫檢驗檢疫局探索以風險管理為核心、以“負面清單”為判定準繩、以統一信息化平臺為技術依托,提出“風險監測、集中布控、口岸直放、屬地監管”的口岸入境驗證模式,推動口岸檢驗檢疫業務創新,推進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努力打造江蘇特色進口商品檢驗監管新模式,為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工作提供有益的樣本。
關鍵詞:入境驗證;口岸直放;屬地監管
一、引言
《進口許可制度民用商品入境驗證管理辦法》正式頒布以來,對進口商品的入境驗證工作在全國口岸全面實施,其內容逐漸涵蓋了強制性認證目錄產品(3C產品)、能效標識產品等多項內容,已經成為了口岸執法把關、維護國門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隨著“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通報、通檢、通放”通關模式的逐步形成,對通關速度、監管職能、執法效能、口岸與內地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入境驗證工作面臨新的挑戰,迫切需要在入境驗證監管機制和模式上予以創新和突破,以適應新常態下檢驗檢疫事業的快速發展。
無錫檢驗檢疫局將入境驗證工作的改革和創新作為內陸口岸履行檢驗檢疫職能、服務貿易便利化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充分發揮無錫綜合保稅區的平臺優勢,探索以風險管理和信用管理為基礎,以流程再造為核心,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以“雙隨機”監管檢查為主要手段的進口商品入境驗證監管新模式,在優化檢驗監管職能,推進放管結合、提升效能、服務貿易便利化、推動區域一體化進程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原有入境驗證監管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困境
原有的入境驗證模式在長期的口岸執法把關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著當前檢驗檢疫工作形勢的發展,原有框架下入境驗證模式的問題不斷顯現,突出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口岸現有客觀條件存在較大局限
目前,內地口岸往往缺乏滿足檢驗檢疫需求的獨立查驗場地,入境驗證工作需要到海關監管場所進行,檢驗檢疫獨立執法受到不定因素干擾較多。同時,現場入境驗證涉及專業多、工作要求高,人員專業能力的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隨著“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內地口岸貨物通關量有可能大幅增加,原有口岸人員資源和能力不足的問題便會凸顯,進而對口岸所在地檢驗檢疫部門的工作產生全面影響。
2.通關效率提升受到明顯制約
原有入境驗證模式中,文件和現場驗證階段位于整個通關流程的最前端,屬于發放通關單的前置手續,此外,檢驗檢疫人員還需要到海關監管場地進行現場開箱驗證。一方面,驗貨需要貨主向海關申請,時效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對涉及到入境驗證商品如強制性認證產品,往往需要精確至最小包裝方能滿足工作質量要求,而口岸貨物往往封存于集裝箱內,定位到相關產品難度較大,查驗所需時間長,導致入境驗證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通關速度快慢的瓶頸之一。
3.入境驗證和進口檢驗工作存在重疊和交叉
根據對當前在用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實施檢驗檢疫的進出境商品目錄》初步統計,有近一半的入境驗證商品調離口岸抵達使用地后,仍需進行進口法定檢驗(帶監管條件“M”),到貨地檢驗檢疫機構事實上實施的進口檢驗中,也往往涉及強制性認證產品的貨證核查項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寶貴的檢驗監管資源的浪費。
4.口岸現場查驗布控缺乏針對性與科學性
在當前“檢驗檢疫區域一體化”、“三通”等工作的進程中,口岸驗證和內地檢驗工作的聯系仍顯現為不夠緊密,各個口岸之間缺少有效的風險信息共享機制,內地和口岸之間也缺少必要風險信息反饋機制,目前只能實現按比例對現場驗證批實現布控,口岸驗證工作針對性不強,科學性不足,基于進口方的信用及產品風險監測進行布控的方式難以開展。
5.行政執法難以有的放矢
現有的口岸驗證工作模式下,由于貨物尚未通關,一旦發現報檢人有意或者無意的提供錯誤證書,難以實施行政處罰予以懲戒,往往只能要求其整改或退運,無形之中會助長報檢單位采用冒用證書、混用證書等不良行為進行報檢通關的企圖,檢驗檢疫執法工作的嚴肅性受到一定的挑戰。
三、入境驗證監管模式改革是新形勢下口岸與內地檢驗監管工作融合創新的重要探索和實踐
無錫檢驗檢疫局堅持問題導向,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探索以風險管理和信用管理為基礎,以流程再造為核心,以信息化平臺為依托,以“雙隨機”監管檢查為主要手段,“風險監測、集中布控、口岸直放、屬地監管”為總體思路的入境驗證區域一體化新模式,該模式全面融合了服務發展、創新管理方式的理念,通過對進口商品產品風險分級和進口企業分類,科學設置布控規則,由信息化平臺隨機布控,動態調整驗證方式和頻次,使得入境通關流程實現再造,由“串聯”轉向“并聯”,“雙隨機”抽查方式得以充分運用,現場驗證貨物的通關時間平均減少12小時,通關放行真正進入“秒”時代,為有江蘇特色的進口商品檢驗監管工作提供了樣本。
1.制訂“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口岸/屬地一體化監管機制
該模式將風險等級較高、法律法規明確必須在口岸實施檢驗檢疫和驗證的商品以及誠信度不高的企業列入“負面清單”,對清單以外的入境驗證商品實施直通放行、屬地驗證。報檢單位提供驗證材料報檢后,經口岸文件驗證合格,口岸檢驗檢疫部門直接出具通關單放行,同時通過信息化系統確定入境驗證現場查驗要求并傳遞至屬地檢驗檢疫部門,由屬地檢驗檢疫部門實施檢驗和驗證,提升了口岸通關放行的效率,又適度豐富了屬地檢驗檢疫部門的職能,完善了口岸/屬地檢驗檢疫一體化監管機制和功能。
2.實施先用后驗,建立并聯式入境驗證監管機制
改變原有的入境驗證“單線串聯”的工作方式,采用“并聯式”的監管模式。即在不影響現場驗證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收貨方可先使用貨物,屬地檢驗檢疫部門在規定的時限內進行現場驗證及檢驗,通過“先用后驗”,實現收貨方使用零等待、檢驗工作零重復、服務便利化零距離。
3.開展風險監測,健全差別化檢驗監管制度
該模式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及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綜合采集和運用進口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反饋、供應商質量安全數據、企業應對措施和反應能力、警示通報、社會輿情等風險信息,以及進口企業質量安全信用等級,在此基礎上建立風險監測模型,形成檢驗監管規則的二維表單,動態調整抽查需求,實現相應的布控,對符合條件的進口產品予以快速通關,對應當實施現場查驗的批次予以“精確打擊”,確保驗證抽查有的放矢、高效規范,“隨機”而不“隨意”,最大程度方便企業,完善事中事后監管。
4.依托智慧平臺,實現全程無紙化通關放行機制
通過自有的綜保區信息化平臺的開發和運用,實現進口企業遠程電子申報,系統自動信息自動比對;文件驗證實現電子化操作,驗證合格的,實行電子化放行;驗證依據(如強制性產品認證證書)實現電子化推送,使現場驗證人員直接獲得驗證依據,驗證結果由現場智能終端電子化提交,實現入境驗證全過程的電子化、數據化和自動化。
5.發揮信息化優勢,完善“雙隨機”監管體系
該模式依托自己開發的信息化系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進口產品檢驗監管工作流程與機制,制訂和完善布控規則數據庫,可自動根據風險信息和信用信息動態調整布控規則,以此為基礎,信息化平臺按規則隨機選擇進口批次,同時將驗檢驗監管要求信息推送至相關施檢部門,施檢部門按系統提示隨機選派現場檢驗人員,檢驗人員按規定時限完成檢驗,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為開擾,有效實現了檢驗對象和檢驗人員選擇的“雙隨機”,確保檢驗監管規范、透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