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干
?
讀趙蘭振長篇小說《夜長夢多》
王干
認識趙蘭振是在10年前的鍾磬山莊,那是在紅螺寺邊的一個培訓中心。那時第一次知道他原來是一個醫生,而且還是外科醫生。我之前從他的作品里沒有看出來。這一次讀到他的長篇小說,先是意外,后是感慨、意外的是他在編輯工作那么忙,還能靜下心來寫小說,感慨的是我當編輯多年,一直寫不長篇,至今壯志未酬。
這六篇評論在發掘作品的亮點與特色的同時,對作品的分析及思考各有側重,并將適當延伸至當代文學領域或中外文學傳統。徐剛的《創傷感,或“無名者”的歷史記憶》分析了當代小說在敘述建國后歷史時的焦慮與分野,提出趙蘭振選擇個人記憶和泛神論敘事的寫作方式,并認為其緣由在于:為抵抗“虛無性”的焦慮,拼命捕捉鄉村的神性,以此建構殘存的價值與意義。徐勇的《歷史神秘主義或道德敘事》關注到作品前后兩部分的差異,“不僅表現在敘述視角的選擇和文字風格的差異,也表現在時空的變遷和聚焦上。”認為這種差異正是理解小說的入口,“裂隙和空白,暗含了作者的真正用心或潛在意圖”,這種用心的意義在于:“我們并非有意掩蓋與回避,而是要有一顆寬容或者說平和之心。”李魯平的《無法言說的神秘經驗》的評論重點在于:作者如何將神秘經驗滲透到人的生活及其命運的轉折與變故,從而最終構成噓水村的日常生活與人文世界?即作者如何在神秘與現實之中勾連的問題。樊星的《另一種鄉村記憶》緊抓住作品如夢如幻,影影綽綽的魔幻與光怪陸離,分析《夜長夢多》書寫的“鄉村的另類記憶”。作者通過與賈平凹小說中的神秘文化作比較,歸納出《夜長夢多》在寫鄉村的種種奇聞異事中時體現出的新氣象。嚴優的《此刻,神明垂目在天》側重分析《夜長夢多》文本如何建立起神秘的體系,并認為這接續的是中國敘事傳統之一脈。譚立的《上帝懷中的螻蟻》從自己的閱讀體驗入手,詳盡表述了閱讀《夜長夢多》帶來的“那種頂禮膜拜與驚心動魄的被獵獲感”體驗,之后分析這種閱讀體驗的產生緣由,是因為作品具備“客觀的剝離、悲憐的幻化、感官的呼喊、詩人的覺悟、秘密的眾生、顛覆的秩序”六大特色。
不過,感覺這些評論家還可以寫得再尖銳些,再深刻些,對小說的內涵和不足還可以挖掘得更入木三分。

王干,作家、評論家、編輯家。江蘇泰州人,揚州師院中文系畢業。寫作評論、隨筆、小說300余萬字。著有《王干隨筆選》《王蒙王干對話錄》《世紀末的突圍》《廢墟之花》《南方的文體》《靜夜思》《潛伏我們周圍的》《潛京十年》等學術專著、評論集、散文集。2010年作品《王干隨筆選》(人民出版社 2009年9月)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07—2009,散文雜文類)。現任《小說選刊》副主編。

趙蘭振,1964年出生,河南鄲城縣人。1983年畢業于南陽衛校大專班,曾進修于北京中醫藥大學、魯迅文學院,在鄉鎮衛生院從事臨床工作十幾年。1998年進入文學出版行業,先后供職于《青年文學》《十月》等刊物。現任《十月》雜志副主編。經他發現和編輯的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卡夫卡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諸多榮譽,成為中國文學高地重要的推手之一。1991年始發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