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靚 韋星夢
?
淺析走向生命關懷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
郝 靚1韋星夢2
古詩詞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也是語文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直接影響了學校教育,從小樹立生命關懷意識在當今時代具有重要意義。本篇論文通過對生命關懷內涵的分析,立足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嘗試提出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生命關懷的有效策略,以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命關懷 古詩詞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
新世紀伊始,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每個學生的發展,我國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第八次基礎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人的因素在課堂教學中變成了首要因素,在當代教育中滲透生命關懷意識變得迫切起來。諸如于漪、肖川等前輩都致力于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師范大學時表示,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應該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而這基因中不乏生命的涌動。在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偏重強調學生對文言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古詩詞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生命體驗。在新課改浪潮的指引下,現提出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生命關懷的以下幾個策略。
教師率先垂范十分重要,一個教師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己。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生命關懷,教師必須轉變陳舊觀念,首先具備生命關懷的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生命關懷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解讀古詩詞生命內涵的能力。文質兼美的古詩詞是作者生命的傾訴,也是自然生命的流露,語文教師作為文本閱讀的先行者,眼中一定要看到字里行間的生命力,化為自我情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是構成課堂資源的重要素材之一,決定著學生的接受效率。教師運用個體的智慧與才華,將古詩詞中生命感內化于心,成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將古詩詞中的生命內涵化為妙語連珠,讓學生受到感染,心靈為之震撼。二是關懷學生生命的能力,而這一點也與教師關懷自身生命的能力密切相關。“教師是以自己之生命,去揭開生命成長奧秘的人”,不僅要把學生看作鮮活的生命個體,還要看到自身生命的獨特性,不做以盲目犧牲為代價的奉獻。一些教師缺乏幸福感,自身的職業倦怠讓他忽視了學生的存在,他們平庸無為又或是堅信“教師權威”,教出來的學生或許是合格的“考試機器”,但肯定談不上具有生命關懷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把欣賞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進行賞識教育,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自我實現。每一節課都反復推敲,精心準備,講臺不是任由飛花成詞,雨落成詩的地方,教育不可重來,粗糙的課堂是對學生生命資源的浪費,也是對自己生命資源的浪費。教師在精研自己的課堂,完善自己的設計時,正是在設計自己的人生,關懷自己的生命。一個教師胸中有星空,學生必定會仰望,只有把生命融入生命之中,師生之間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靈的理解,便創造也便分享了真正的教育。
于漪老師曾經高呼:“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提醒了廣大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創設恰當的氛圍與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充盈著活潑的生命感,是教師必先研究的課題。
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生命關懷,應該建立在鑒賞的基礎之上,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圍繞一般教學規律進行多角度嘗試。例如,知人論世是中國傳統文學觀,也是解讀古詩詞的前提,在學習六年級下冊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教師的切入點應是安史之亂的社會背景和杜甫的人生經歷。這場叛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使唐朝的人口銳減三分之二,經濟政治也受到重創,從此唐朝告別了開元盛世,再無中興之日。杜甫出身京兆杜氏,向來以國事蒼生為己任,然而唐玄宗后期政治腐敗,坎坷不順的仕途注定了他顛沛流離的人生。學生只有理解了安史之亂時期社會的動蕩,杜甫離鄉漂泊、飽經喪亂的心情,才能更真實地感受到詩中所謂“初聞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動。教師再借機引導學生,指出杜甫經歷了宦海沉浮,卻并未因命途多舛而迷惘不前,而是采取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即使身居卑位,也始終心懷天下,寫出了許多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的佳作。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體味詩歌內涵,折服于杜甫的高尚人格,從而做到入情察己,形成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另外,又可與曾經學過的李白詩歌進行對比。李白杜甫作為唐代詩壇的璀璨雙星,各負“詩仙”、“詩圣”的美名,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一“仙”一“圣”出發,體會二者在作品中展現的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李白的詩風豪邁飄逸,而他本人的形象在后世描繪中多如白衣謫仙,他的詩中盡顯盛唐的氣象萬千,是一幅輝煌壯闊的圖景。杜甫的詩風則沉郁悲涼,他在人們腦海中也多是孱弱老者的形象,他常在詩中為我們訴說王朝走向衰敗的故事,展現的是唐朝落日余暉下的危機四伏。通過兩者的對比,學生就能看到同一個時代不同的景象,才能更好把握完整的時代風貌,同時也凸出了李杜二人不同的人格精神。學生或者欣賞二者,又或是從其中一人身上獲得共振共鳴,進而在生命在場的課堂中建構自己的生命信念,決定自己的生命品質。
語文教師教的是底蘊是書堆起來的,較高的古詩詞修養是在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生命關懷的保證。作為語文教師,本身應該熱愛古詩詞,對語言文字的品讀體味自有心得,對古詩詞作品有著豐富的體驗,細致的感受,做到如數家珍,才能深入其中挖掘豐富多彩的生命內涵。
五年級上冊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曾被《周彥詩話》贊到“超然邁倫,能追李杜陶謝”,這得益于王安石對于字詞的千錘百煉。一個“綠”字尤為傳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用如“過”、“到”、“入”等字代替詩中的“綠”字,再進行比較,最后理解“綠”字的精妙之處。“綠”字既賦予兩岸色彩,又將無形的春風化為鮮明的形象,展現了一幅動感又極富生命力的畫面。作者心中那份思鄉之情也似乎也隨著春風的吹拂,如岸邊的百草般蔓延千尺。教師一步步的解讀文章,對文字進行深入挖掘,體察其中情韻,并對學生進行恰當點撥,他們在具備一定的人文情懷之后,便能更好的體悟生命。另外,品味語言不僅是解讀文字的含義,還要注意在朗讀中品嘗語言魅力,吮吸甘露瓊漿。培養學生個性化誦讀的能力,力求達到曾國藩所說“高聲誦讀,以昌其氣;密詠恬吟,以玩其味”的境界。充分利用重讀、弱讀、停頓、延長等技巧,針對不同古詩詞句式的長短錯落,跌宕起伏讀出不同的情感,以傳達每首詩中特有的情韻。如岳飛《滿江紅》要求聲音鏗鏘有力,方能表現豪邁激憤之情;而在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聲音宜輕快靈動,以此表現饒有情趣的田園生活;讀李白《靜夜思》時,語速平緩,語調略微低沉,表現出夜的靜謐和濃濃的思鄉之情。反復的誦讀能使古詩詞中的內在情感外在化,產生使人受到感染的氛圍,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節奏美和韻律美,以此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學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生命便隨著珠圓玉潤的腔調飛揚。
在古詩詞教學中,學生仍然是教學的中心,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必須把握語文學習中感知形象的特點。在課堂之外,教師要鼓勵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涵育情感,體驗的本身就是一種生命活動,學生只有通過體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置身于生命之中,理解生命的本質和意義,進而體悟他人生命的珍貴。在課堂之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感悟,這是學生實現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教師的作用只是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同時也是在與文本的作者進行心靈的溝通,靈魂的對話。古詩詞教學中,教師的分析不能代替學生的體驗,因為閱讀的體驗是不可傳授的,學生通過親歷,才能對文本的意義有獨到的發現,進而豐富自身的生命價值。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教師要時刻幫助學生與古人進行情感對接,設法跨越時空的距離,讓學生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與詩文中的情感經驗比較,形成個人的獨特感受,在時代聯系中產生共鳴。
例如三年級下冊古詩《游子吟》正是聯系學生生活經驗,豐富學生生命體驗的較佳素材。古詩中的慈母,正在為臨行的孩子縫補衣物,教師可讓學生想象畫面,并聯想在實際生活中,母親為自己做的類似事情。通過這些生活點滴,喚醒學生對生命溫情的感悟,加之小學生天真爛漫,很快就能理解詩中將母子之情化身為“寸草”與“春暉”這樣趣味生動的比喻,感受的蘊含在古詩詞中的生命哲理。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可能會產生教師沒有考慮到的見解,品味出自己的生命體驗。此時教師要把目光投向每個學生,當他們與古人思想發生沖突,提出不同見解時,結合他們生活的實際經驗,去容納這些珍貴的閃光點,感受學生生命蓬勃生長的力量。
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關懷資源,民國時期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就曾提出的“活教育”理論,他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提倡學生走出封閉的教室,到田野、到村莊、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學習。這一點十分值得古詩詞教學的借鑒,古詩詞教學要激發生命活力,讓學生回歸生命的原本狀態是十分必要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篇目大多與自然生活相關,加之小學生純真的“童心”,在教師帶領下看到字里行間生命脈搏的跳動,將學生引導到廣闊的生活中去,進而珍重生命。四年級下冊中白居易的詞《憶江南》,作者以“江南好”起頭,淺顯準確,盡攝江南景色之佳,作者對江南自然生命的熱愛之情也盡寓其中。作者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在他的筆下旭日、江花、春水都如此光鮮奪目,在獲得色彩的同時,仿佛也獲得了生命。學生便會認識到自然界中有許多美的事物,并將自我生命投放于自然之中,在體會美的同時,敬畏生命,感受生命力的頑強。最末一句,以“憶”字起頭,似乎盡訴作者此刻遠居洛陽不得暢游的遺憾,又造成一種悠遠深長的意味,而此種情感正是出自作者的親身的生命體驗。又如,六年級上冊中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一幅凄涼的秋郊夕照圖,開篇“枯藤”、“老樹”、“昏鴉”幾個意象,都給人一種生命衰竭之感。六年級的學生思想已經達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教師可借此引導學生進行生命思考,聯想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進而去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解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句時,這樣的離鄉漂泊之感,對于小學生來說甚為缺乏,但針對他們年幼,依戀父母的心情,引導其設身處地的想象,對游子的孤寂就能有所感悟。又可進一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喚醒他們對生命的意識,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正確對待他人的生命,形成生命與生命間的互動。
生命關懷意識的樹立,首先是對生命的敬畏與虔誠,然后是對生命的熱愛。古詩詞教學若沒有生命隱帥其間,那動人的音律聲韻,也不過是陳詞濫調。小學古詩詞教學走向生命關懷,讓學生陶冶自己的性情,放飛生命的思想,使他們真正得到全面發展。
[1]李家成.關懷生命:當代中國學校教育價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劉鐵芳.現代教育的生命關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4]肖川.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04).
(作者單位:1.遼河油田勝利小學;2.廣西師范大學)
郝靚(1992-),女,漢族,遼寧師范大學文學學士,遼河勝利油田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韋星夢(1992-),女,壯族,遼寧師范大學文學學士,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