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帆
?
文學批評的歷史感
楊曉帆
在學院研究與現場批評之間真的存在一種緊張關系嗎?文學史研究的基本前提是“歷史化”,它要求研究者不僅僅去闡釋作品,更將自身當作有待厘清的對象。給作品估價式的批評因而變得異常困難。每一次閱讀,尤其是那些真正優秀的作家作品,常常像帶來一場瘟疫,“污染”我對語言、生活的原本認識。與其說以一個批評家居高臨下的姿態去評論作品,不如說正是在這種必須迎戰的交流中,我才漸漸把握住心中美學理想的雛形。在評判“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文學”之前,學院研究與現場批評都在幫我解決另一個問題,“我們生活在怎樣的時代”。文學史研究并不因它僅僅需要處理故紙堆就必然更客觀、更少武斷,文學批評也并不因為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共享了“同時代”,就天然不用考慮“同時異代”的差異性,“歷史感”總是在過去與當下的交流博弈中獲得的,而只有以這種“歷史感”的把握為前提,文學批評的價值判斷才能真正貼近文學現場。我把文學活動視作本雅明意義上的“收藏”。就像時間轉瞬即逝不可復原,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以寓言的方式收藏了人心在不可逆轉的時間之流中那一瞬間顛簸異動的具體性。我要做的,是嘗試將為那一塊切片供血的關系網絡澄清出來,找到作家如此為時代賦形的原因。并以此為參照,去觀察和想象寫作中正在呈現的人生境遇與尚未澄明的未來。

楊曉帆:1984年生于昆明。201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80年代文學史研究、當代小說批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