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琴
“營改增”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
羅燕琴
距離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以下簡稱“營改增”)最早試點推行已過去四年多,此次改革對試點企業的績效是否如理論般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各界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盡相同的結論。本文選取2012年參與“營改增”試點的9個地區交通運輸、部分現代服務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通過多元回歸的方法,對其改革前后的財務績效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相關結論并剖析成因,提出建議,希望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營改增;上市公司;績效
自1994年1月1日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以來,營業稅成為我國地稅第一大稅種。其以營業收入額全額為計稅依據,按不同稅目對應的稅率進行征稅;于是便廣泛存在營業稅與增值稅重復征收的現象:本身購進貨物、設備時企業已繳交過一次增值稅(且部分行業不能抵扣進項稅),而在計算應交營業稅時,這部分不能抵扣的稅款已計入成本,于是便作為營業額組成部分又被劃分在計稅基礎內。同理,本身營業稅在不同流通環節也存在重復征收的情況。長久以往,營業稅的多環節征收不但增加了各企業的稅收負擔,而且不利于我國稅制的進一步發展。
經過各界多年呼吁,上述情況得到了一定改善。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改增”的試點方案。從2012年1月1日起,上海率先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改增”試點工作。至此,貨物勞務稅收制度的改革拉開序幕。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的通知》。毫無疑問,此前“營改增”的試點歷程,達到了將營業稅“重復征收、不能抵扣、不能退稅”改變為增值稅“道道征稅、層層抵扣”的目的,此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不僅減輕了企業的稅負,還將從深層次上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及企業的內部架構。
從營業稅稅率與增值稅稅率對比看,雖說增值稅稅率比營業稅稅率高,看似稅率上調,但由于增值稅僅對增值額進行征稅,即對進項稅稅額可以抵扣,因此企業必定能從中獲益,降低稅負從而提高收益。同時,這一舉措也遵從了國家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完善財稅體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方向,有利于調節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于宏觀與微觀,此舉都具有非凡意義。
然而,當改革來臨時,大部分受眾者都會歷經一段陣痛期。特別是今年5月開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關于是否能按預期實現減稅負、增績效的效果、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各界學者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各界學者們對企業征收營業稅的做法一直不予接受。他們認為,由于征收范圍過廣且不予抵扣,相關企業稅負太重,與增值稅稅率相較之下稅負更顯繁重;由于重復征收,無形中增加了營商成本,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服務業的發展,不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更有學者認為,造成上述問題的源頭便是營業稅與增值稅兩稅并存;若是將營業稅并入增值稅,打破這一格局,定能很好解決問題。
然而,對于實行“營改增”后,試點企業是否實現了如改革者初衷所期待的積極的經濟效益,不同學者取得了不同的結果。劉若鴻(2012)分析了營改增對動產融資租賃行業的影響,通過案例分析法對“營改增”前后企業稅負水平的變動情況進行對比,得出該類公司可由此增加績效的結論。而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課題組發布的《2012年一季度上海服務業重點監測企業問卷調查報告》指出,35.7%的企業反映“營改增”后企業稅負有所增加。魯盛潭、彭景頌(2012)對上海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后也得出了消極的結論:“營改增”對其確實有顯著的影響,但卻是負相關關系。張玲玲(2013)也有同感,經配對T檢驗及回歸分析后,發現“營改增”并沒有促進上海地區交通運輸業企業財務績效的提高。
距離“營改增”開展最早的試點,迄今已過去四個年頭。這四年以來,新的行業、地區試點不斷涌現,數據也更加充分豐富、更有說服力。企業稅負對企業的現金流有很大的影響,而企業的現金流又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資、籌資情況,從而影響企業的績效狀況。
研究設計:

表1 變量定義表
本文選用資產收益率(ROA)作為描述企業績效的變量。資產報酬率是指企業凈利潤和總資產總額的比率,顯示了企業運用全部資金獲取利潤能力的集中體現,是評價企業資產運營效益的重要指標。由此,本文提出:
假設1:營改增促進企業績效增長
田志偉,胡怡建(2013)曾使用營業稅與增值稅之和與行業總產出之比在營改增前后的差額,來衡量行業稅負的變化;本文借鑒此方法,選用營業稅與增值稅之和與營業總收入的比值作為描述企業稅負大小的變量,以期說明企業稅負與績效之間的關系。
假設2:企業稅負與其績效負相關
當然,除相關稅負外,企業的績效大小與眾多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本文將企業規模大小、企業資本結構考慮在內,將其二者作為控制變量一同回歸。具體變量如下表所示。
本文選取2012年參與營改增試點的上海、北京、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天津、浙江及湖北9個試點地區的交通運輸業、現代服務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為保證結果具可比性,在上述基礎上剔除了含ST、*ST標記的上市公司、以及不具代表性的極端值和異常值數據。經過以上篩選,滿足條件的樣本企業共有147家。以此147家作為樣本,選取其2010-2014年報數據;其中,上海作為最早的試點地區,2012年1月1日就參與改革,剩余地區均在2012年9月1日后才陸續參與成為試點。于是可以認為,上海地區2012年報數據已可體現營改增對其的影響,因此將2012年上海地區樣本的Issue變量設為1,其余樣本設為0;2013及2014年所有企業Issue變量則全部為1。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均來自國泰安金融研究數據庫以及銳思金融研究數據庫,數據的統計、整理則是分別使用了SPSS16.0、Stata10.0統計軟件。
基于以上假設,本文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方程,采用直接法進行回歸擬合,由此確定各變量與績效之間的關系。
將取得的各項樣本數據帶入以上方程,可得以下結果:

表2 Coefficientsa回歸系數及顯著性檢驗表
由上表可看出,常數項、營改增前后、企業稅負、企業規模變量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表明其與0有顯著差異,對企業績效變量ROA有顯著影響,應出現在方程中。同時,營改增前后變量的B系數為負,說明營改增與績效負相關,此舉會引起績效下滑;稅負變量的B系數為0.3134,說明其與績效之間正相關,隨著稅費與收入比值的提高,績效也會相應提升;同理,企業規模與績效呈負相關,說明小規模的企業更能從中獲利。
縱觀實證結果,均與最初假設相悖。細思一二,結合已有文獻,原因恐有以下幾點:
首先,營改增后企業稅率大多實為提高。交通運輸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營業稅稅率分別為3%和5%;而根據目前的政策安排,對一般納稅人企業,交通運輸業適用11%的增值稅率,而現代服務業則適用6%的增值稅稅率,即試點行業的稅率在營改增后有所提高。其次,增值稅之所以優于營業稅,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其“層層抵扣”的特點,而能在其中占最大便宜的莫過于固定資產投資。然而固定資產更新周期較長,大多企業在營改增前已完成大規模設備采購,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恐怕也享受不到這方面進項稅額抵扣所帶來的好處。這點在交通運輸業和有形動產租賃業尤為明顯。同時,由于取得增值稅抵扣發票較為困難,很多企業難以完成進項稅抵扣,從而在實質上加大了企業的稅負。
雖然營改增后企業稅負有所增加,但不能由此否定其意義。在營業稅制下,生產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一體化發展受阻、工業部門對生產性服務業總需求減少,從而對生產性服務業產生了不合理的扭曲和抑制。因此,營改增在破解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稅制瓶頸上邁出了關鍵一步,為促進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做大做強、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分工程度、加快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稅制環境。由此,有關部門應盡快建立與完善財政補償機制,調整增值稅稅率水平與結構,促使行業稅負優化,增進企業稅負公平,提高試點企業積極性,使營改增取得更好的效果。
[1]張斌.營業稅全面取消后的影響分析[J].財會研究,2010,(2).
[2]汪德華,楊之剛.增值稅“擴圍”——覆蓋服務業的困難與建議[J].稅務研究,2009(12).
[3]劉若鴻.史燕平.新一輪增值稅擴圍對融資租賃出租人的影響——2012年上海市試點營業稅改增值稅的政策分析[J].會計之友,2012(6).
[4]魯盛潭,彭景頌.營業稅改增值稅對上市公司績效的影響——以上海交通運輸業為例[J].稅收與稅務,2012(24).
[5]潘文軒“.營改增”試點中部分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現象釋疑[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3(1).
[6]古建芹,劉大帥,張麗微.增值稅與營業稅合并的現實思考——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例.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