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娜
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探究
何小娜
進入經濟新常態后,傳統的企業利益至上理念受到巨大挑戰,利益相關者理論地位日漸提升。社會責任與企業的人力和技術等競爭要素同等重要,企業積極承擔對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有利于其實現價值創造。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計量、披露、價值創造機理以及如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探究,希望能為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利益相關者;企業社會責任;價值創造;治理機制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將前人研究較少的利益相關者、企業社會責任和價值創造三者結合起來對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不僅可以為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提供理論指導,也能在實踐上幫助企業提升社會責任意識,踐行社會責任,從而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發展。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本文參照張兆國,梁志鋼等(2012)將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在對股東履行受托責任、為企業創造最大價值的同時,基于一系列制度設計和安排,主動承擔對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政府、職工和社區等利益相關者以及環境的責任。即企業不再將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唯一目標,越來越多的關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強調對社會的貢獻和責任。這里我們有必要說明的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是在追求股東財富的前提下進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強調的是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代價,但是如果企業一味強調承擔社會責任而忽視利潤的創造,那么終將會陷入困境、難以持續發展。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可以塑造良好形象、贏得公眾信賴和支持,最終提高財務績效,這也是企業愿意花費成本承擔社會責任的根本動力。但是,隨著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多的受到公眾的關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數據層面,因此本文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價值創造機理。企業本質上來說是股東、債權人、供應商、顧客、政府、職工等利益相關者的集合體,企業在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同時,也要積極為利益相關者創造最大價值,而社會責任在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標準是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它可以通過降低代理成本和不確定性、減少費用和能耗為企業創造價值,具體可以從以下各利益相關者角度分析:
(一)從資金提供者角度
企業資金的提供者是股東和債權人,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一是要提高經營效益,為股東創造價值,增加股東回報;二是要加強信息披露,減少信息不對稱,保護投資者利益。對債權人的責任主要是提高盈利能力,保持穩健的資本結構,加強償債能力。企業對股東和債權人的責任履行的越好,越容易獲得其信賴,為融資提供便利,從而為擴大生產經營提供資金基礎,最終提升企業價值。

圖1 企業經營活動中承擔的主要社會責任
(二)從顧客角度
企業的產品最終只有被顧客購買才能實現價值的增加,企業對顧客的責任有:一提高產品質量和安全意識;二誠實守信、不欺不瞞;三完善售后服務質量等。企業對顧客的責任履行的越充分,越容易獲得顧客的信賴和認可,產生品牌效應,最終增加產品銷量,提升企業價值。
(三)從供應商角度
企業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實現雙贏和企業價值的增加。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有:不過分壓低對方原料價格;按照合同及時支付貨款;給對方以合理的利潤空間等。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承擔的越多,越有利于保障原料質量和供應及時性,降低采購風險和成本,最終實現企業價值創造。
(四)從員工角度
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內部利益相關者,企業對員工的責任有: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和職業培訓、尊重和關注員工身心健康等。企業對員工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激發其工作積極性,增強技能,提高生產效率;另外還可以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提升。
(五)從政府和環境角度
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必須要和政府部門打好關系,以便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企業對政府的責任有:依法納稅、誠信經營等。履行好這些責任可以維持良好的政企關系,降低經營風險和違法成本,為企業價值創造奠定基礎。另外,企業積極保護環境有利于獲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從而形成良好的企業形象和獨特的優勢,增加企業價值。
(一)披露的目標
企業社會責任披露主要是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以及由此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和收益向利益相關者公布的過程。因此,其目標是向利益相關者提供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狀況、結果,以增強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的信賴和支持,提升企業形象,增加企業長期價值,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促進企業微觀經濟和國家宏觀經濟的協調和健康發展。
(二)披露的原則
如同企業財務會計核算要遵循企業會計準則一樣,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也要遵循相應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披露的客觀公正和真實完整,充分實現披露的目標。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本質上還屬于會計信息披露的范圍,因此部分財務會計遵循的基本準則對其也同樣適用。實踐證明,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適用的主要原則有:客觀公正、真實可靠、相關充分、前后一致及社會性原則等。
(三)披露的內容
在現代企業經營模式下,利益相關者不再只關心企業的利潤和績效,其更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及外部環境的好壞等。企業要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就必須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具體應披露以下內容:環境保護、員工福利與培訓、社區利益、公益和捐贈、產品和服務質量、盈利和償債能力等。
(四)披露的形式
為了讓利益相關者全面的了解企業經營狀況,企業應對外提供獨立完整的社會責任報告,充分詳細的披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及成本效益等。對于可以定量計量的報表項目,應優先采用貨幣計量方式;對于無法定量只能定性分析的報表項目,可以采用文字敘述、圖表呈現等多種方式,以增強報告的可理解性。
(一)從企業外部方面
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目前,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少且分散,缺乏系統全面的社會責任法來規范和引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評價、計量、披露和報告;另外,相關司法制度不健全也是近年來企業屢次爆發社會責任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強司法制度建設,落實“問責制”,對不履行社會責任甚至是危害社會的企業要給予嚴厲打擊。
2.加強政府的監督和引導。政府要積極履行對企業的監督和引導責任,如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獎懲機制,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精神和物質雙重獎勵,對于逃避責任、危害社會的企業給予相應懲罰。另外,還應發揮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輿論在監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建立“綠色市場準入”體系。即只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夠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生產經營和獲取資源。如綠色工程、綠色貸款、綠色產品、綠色用工等。通過“綠色市場準入”制度,有助于打造公平競爭的交易環境,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落實。
(二)從企業內部方面
1.制定共同監督和決策機制。為此,要改變由大股東掌握絕對決策權和監督權而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局面,在董事會中增加各利益相關者代表人數,以達到相互制衡,共同決策。
2.在企業內部培育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文化氛圍。良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有助于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責任心,在企業內部形成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氛圍有利于促使管理層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3.建立控制權輪換制度。當管理層忽視或不履行社會責任從而給利益相關者造成巨大損失時,各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破產程序、契約條款、控制權更替等機制重新安排企業控制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經營理念也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企業若仍固守傳統的股東利益至上觀念,一心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必將難以長遠發展下去。因此,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政府、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也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督。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SAEED G.Value creation model through corporate socialrespons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Management,2011,6(9):148-154.
[2]VANCE S.G.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good investment risks[J].Management Review,1975(8):18-24.
[3]李正,向銳,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內容界定、計量方法和現狀研究[J].會計研究,2007(7).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