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在海龍屯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整整一年之后,《新民周刊》記者終于來到此地。拜新修繕的盤山公路所賜,我們一行能在海龍屯山下數公里處停車。
進山處有電瓶車,可以送游客直達山腳。聽海龍屯文管局副局長陳憲忠女士說,前不久,有幾位東北游客來到這個“屯”,看到竟然不是想象中的小村莊而是位于山頂的軍事城堡遺址,大呼沒想到。
更早之前,赤水丹霞于2010年8月2日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由海龍屯入選世界遺產,遵義成為了繼重慶市、安徽黃山市之后,國內第三個同時擁有自然與文化兩種不同遺產形態的城市。然而,國人對海龍屯的了解,仍然有限。
遵義,一座城,雙遺產,如果有暇,不妨去走走看看。
在這里,撥開歷史的塵封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是毛澤東在紅軍長征到遵義婁山關時,在馬背上吟哦出的傳世名句。
站在海龍屯新王宮遺址或者采石場上南望,也同樣有這樣的感覺。海龍屯位于云貴高原北端的大婁山中,雄踞大婁山的東支龍巖山的險峻山巔。從山巔上,可以看到層巒疊嶂如濤如浪,萬山如海。
這里是中國第48項世界遺產,貴州省的第三項世界遺產,遵義市的第二項世界遺產——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土司遺址,由湖南永順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和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組成。
海龍屯,又名龍巖屯,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境內的龍巖山上,系播州楊氏一族興建于其統治核心區域的山地防御城堡,與遵義老城配合使用。龍巖山地形險要,東、南、北三面均為懸崖絕壁,下臨深谷,屯頂平闊。屯頂海拔1350米,山下海拔約970米,僅僅東西兩側有小徑用于上下通行,易守難攻。《明史》稱其“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海龍屯始建于南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毀于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之役”。
從2012年3月啟動申遺,到2012年6月,由國家文物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專家陳庸前來考察,至2014年3月,湖南、湖北、貴州三省聯合申報世遺第四次工作會在遵義召開,直至2015年7月成為世界遺產。在這里,歷史的塵封逐步撥開。
通過考古隊員的努力,如今發掘展現出的主要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遺存,5838米的城墻、9處城門、6處哨臺、1處軍營、1處操場,以及行政生活設施——新老王宮遺址、手工業設施——窯址3處、采石場1處,外加交通設施——三十六步天梯、龍虎大道,以及水井遺址5處。
作為中國古代西南地區推行土司制度的見證,海龍屯的價值一度被低估。然而,文保工作確實亦開始較早。記者在龍巖山上看到一塊1982年立的碑,證明了此地當年被評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碑上的地名是“海龍囤”。據當地人說,此地有海龍囤、龍巖囤、龍巖屯等多種寫法。而申遺時以“海龍屯”為準了。
當地人葛鎮亞是最早發掘探秘海龍屯者。葛鎮亞稱,其與海龍屯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1979年。那時作為文物館工作人員的他接到了一項任務,就是對遵義現存的文物古跡進行清理、修訂地方志。“有關歷史文獻中,海龍屯、楊家史都是段極其重要的歷史。”葛鎮亞說,“然而當時沒人知道海龍屯遺址是否仍然存在于世。”
在考古人員初涉海龍屯時,發現在新王宮遺址上后造的海潮寺周邊,都是農人開辟的田地。更早之前,1976年前后,為了貫徹中央“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號召,在山巔上竟然也養起了豬,乃至海潮寺右前側的空地掘起深坑建豬圈,古碑被推入池中作“底子”。
葛鎮亞當時認為,既然史書上記載了海龍屯,就一定能尋找到些蛛絲馬跡。“我就從海龍坡附近開始探尋,一無所獲后繼續沿途搜尋,幾乎走遍了整個遵義縣。”葛鎮亞說,當時唯一陪伴他的就是一根“打狗棒”。最終,葛鎮亞發現了已被泥土掩埋的飛龍關,及至在挖掘持續兩個月后,發現了累累白骨。
如今,經考古發掘,當年的新王宮遺址大多已經重見天日。這是海龍屯當年最后的璀璨之所,也是末代楊氏土司楊應龍亡命之地。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調集15省24萬大軍,兵分八路征討楊應龍。在遵義作家鄒杰看來,這是一場“‘家與‘國的對決”。“楊氏土司強盛時,勢力范圍南抵黔中,北達巴蜀,東覬湖湘,面積超過今天遵義市的兩倍,達7萬多平方公里。對待這樣的地方豪強,中央政府的辦法當然是以‘改土歸流的名義進行‘削藩。”鄒杰如是說。
在楊應龍之前,楊氏土司在此經營七百余年,由宋及元、明。如今的海龍屯遺址,只發掘了位于山巔的新王宮遺址部分。按照2012年時擔任考古隊隊長的楊飛所說,早在1980年代,海龍屯就進入了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視野,并且在1999年經歷了第一次考古試掘。直到2012年,經由國家文物局批準,海龍屯迎來史上首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這次考古是集發掘、保護以及規劃于一體的,在發掘的過程中開始實施保護。”楊飛如是說。
提及考古發掘的過程,楊飛認為,考古隊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雇傭海龍屯當地居民協助工作。六十開外的萬學先就是土生土長的海龍屯村民。說起往事,萬學先亦頗感慨。他認為,海龍屯之前一直都很窮,如果不是后來的考古發掘和成為世界遺產,使得通村公路修通,讓來這兒的人多了,海龍屯就不可能像現如今這樣脫貧。
像楊飛這樣的專業考古人員更愿意雇傭本地人做助手,是因為在他們的實踐過程中,發現本地人對于海龍屯,有著更深的認同和感情,會善待這片遺跡。
葛鎮亞稱:“2001年,歐洲旅游協會副主席羅伯特帶隊來海龍屯,感到很震撼。關于怎么保護,他們有一個觀點,我很贊成——就是不要大修大改,不要人工恢復原貌,很多世界級的遺產都是保持了殘缺美。”
陳憲忠告訴記者:“海龍屯現在名氣響了,但我們仍秉承‘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比如新王宮現在已經經過了考古發掘,而同樣位于龍巖山上的老王宮,如今并未馬上進行完全的、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記者在老王宮遺址現場發現,此地仍有原生的茂林修竹,歷史的塵封將留待條件成熟時再去剝開。
專注于景區開發和運營的傳奇公司,目前已在經營海龍屯景區。該公司營銷總監錢進前不久剛從云南調任遵義。他說:“我從事旅游經營這么多年來,海龍屯是最令我敬畏的景區。我覺得,這里不能搞人山人海那一套。為此,我們也不斷做游客意見調查,希望做到‘保護優先,適度開發。”
交通信息:
在茅草鋪乘坐到高坪方向的中巴車,車費2元;到了高坪后轉乘到海龍屯的專線車,車費5元,約20分鐘即可到達。
在這里,感受自然的宏闊
遵義之著名,很大程度在于遵義會議,這是歷史財富。但如今這一座紅城,還有兩處遺產和三片‘海,讓遵義有了進一步揚名的理由。
“兩處遺產”,指的是海龍屯和赤水丹霞;所謂“三片‘海”,則是指遵義的茶海、竹海,以及婁山關的“蒼山如海”。
如今遵義最負盛名的茶海,是鳳岡縣永安鎮的夢幻茶海——云霧蒙蒙浸潤著萬畝茶園,雖是人工種植的茶園,亦是一種自然宏闊的畫面。特別是因土壤富含鋅硒元素,鳳岡縣出產的中國僅有的鋅硒有機茶極具養生功效,在賞茶海之余,另有一番品茶滋味。而記者一行前往的湄潭,亦有夢幻茶園,使人流連。而新近由湄江鎮金花村大清溝村民組共同打造的“器材部落”,將茶農自己的家、村莊變幻成現成的“主題樂園”,成為了遵義旅游的新亮點。
至于赤水,不僅有悠悠竹海,更有世界自然遺產赤水丹霞地貌。那五柱奇峰,像手掌撐出的五根手指,直沖云霄,赤壁千仞,刀劈斧削,造型奇特,既合且分,似老人、似少女。更為奇特的是每柱峰均由無數大大小小不等,厚度不一不規則的丹霞巖石重疊而成,土壤則緊緊地與重疊的巖石黏合成一體,仿佛人工所為,其縫隙之間奇跡般地生長著無數草蕨、青藤、樹木,呈現出生命的無限生機和強勁的穿透力,于細小處依然能感受到自然的宏闊力量。
中國當代丹霞地貌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中山大學教授、專家黃進曾經說:“我走過中國的山山水水,赤水,是我所走的地方,發現丹霞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最年輕的地貌,是中國丹霞地貌最美的地方。”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地理系教授、世界著名喀斯特專家保羅·威廉姆斯(Paul.W.Williams)認為:“赤水丹霞是一片壯麗而秀美的土地,它為一些尤其是包括大型貓科動物在內的大型瀕危哺乳動物提供棲息的家園;該地區適宜成為一個重要的國家公園,且將對中國丹霞系列提名地做出重要貢獻。”
澳大利亞臥龍崗大學地球和環境科學院羅伯特·瑞博士(Robert A. L. WRAY)則說:“赤水的確擁有非凡的自然和美學價值,并且在很多地方這些價值可以清晰呈現出來,是非比尋常的。赤水很好地展示了現代侵蝕地質過程證據以及絕妙的切割砂巖地貌景觀,瀑布也非常絕妙。”
2010年,在巴西舉辦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赤水丹霞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組合成為“中國丹霞”,成為我國第8個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所謂丹霞地貌,指的是一種有特殊地貌特征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為——“一種形成于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它主要由紅色砂巖和礫巖組成,反映了一個干熱氣候條件下的氧化陸相湖盆沉積環境。”
如今的赤水丹霞,含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森林公園和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并處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主要包括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丈洞景區、丙安竹海景區、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丹霞、飛瀑、流泉、竹海,以致似在深閨人不多識的丙安古鎮云云,都頗值得品味。
赤水丹霞,是繼遵義會議‘紅樓、國酒茅臺、海龍屯之外,第四張遵義的旅游名片,全長150多公里的赤水河旅游公路驛站,現在已經成為貴州旅游的一個新亮點。
旅游公路驛站主要設置在茅臺、酒園、二合、合馬、沙灘、兩河口、紅軍、福祿臺、淋灘、土城、九龍囤、丙安、醉紅谷、古跡、風溪、復興等16處,并設有土城旅游集散中心和房車露營地。整條公路以景引路、為景串線,將沿線自然風光景點最美的一面自然地展現給游人。
去年,“多彩貴州攝影展”采風團中外攝影家來到赤水。在赤水,采風團先后來到四洞溝景區、佛光巖景區,真切感受水的曼妙多姿、丹霞巖石的鬼斧神工和山青水秀的自然風景;又走進大同古鎮、復興江西會館、丙安古鎮,感受了赤水淳樸的民風民俗民情。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烏克蘭聯絡官、攝影家謝爾蓋·布什列科說:“在時代飛速發展的情況下,赤水能將一些古典的、富有人文歷史的地方保存得那么完好,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今,游人只需先到赤水游客中心,在這里訂好直升機,就能在空中看到震撼的風景,領略“高位人生”——“赤水號”直升機能載著游客在空中多角度觀賞古鎮、瀑布、峽谷和森林。
在竹海里,有“水上飛人”的旅游項目供人體驗。在綏陽縣,由貴州省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興建的“飛拉達”攀巖,在天生橋及周邊陡峭的石壁形成了一個“U”形里展開,該項目還將配套在天生橋兩巖凌空架起一座約300長的鐵索橋,以讓游人在高高的山峰之間體驗晃晃悠悠的心跳,可以放心的是,只會有驚無險。
至于桐梓天門洞的玻璃棧道,已經成為遵義人口口相傳津津樂道的旅游項目。桐梓因為夏季氣候宜人,已經成為了“火爐”重慶的后花園,在桐梓買房夏季來避暑的重慶人不少。
遵義風景的宏闊,不僅在“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還有竹海與茶海的清涼……
交通信息:
出租車:從赤水旅游長途汽車客運站打車前往,24公里,需45分鐘左右可達。
赤水市2.5公里起程基價白天(06:00-24:00)4元/車次,夜間(00:00—6:00)5元/車次。運價白天0.6元/0.5公里,夜間0.8元/0.5公里。市區內打車一般起步價就夠了。
包車:包車或者自駕游。小車約300元/天,坐4-5人,6-7座車約350元/天,油費、停車費包含在內。司機會在各景點門口等待游玩結束,再行至下一個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