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本人吃過的鹽還算不少,在美食方面也有些研究,這一可憐的優勢,有幸贏得年輕人的青目。我暗中偷笑的同時不免要感謝他們的父母,可能不善中饋,可能無暇刀俎,致使他們的孩子味蕾遲鈍,食不知味,被我一兩篇所謂的美食文章就忽悠過來了。
不少年輕人成家以后都從父母身邊搬出去獨立,他們在飲食方面有兩種選擇,一是外面吃館子,從川菜吃到日料,從本幫菜吃到韓國燒烤,微信上發照點個贊吐個槽也是語不驚人誓不休。二是宅在家里作葛優躺時,忙于玩手游,飯點一到就叫外賣,居然也敢在微信上曬圖,居然也有點贊。
于是我發現許多——真是許多——年輕人盡管家里廚房設備相當不錯,從灶具到烤箱樣樣爆款,但幾乎沒有使用痕跡,偶爾來朋友了,女主人才懶洋洋地燒壺水,裝模作樣地泡壺鳳凰單樅活躍一下氣氛。那么,無論吃館子還是吃外賣,糖分鹽分容易超標,食物來源又不明不白,地溝油、蘇丹紅、瘦肉精之類一不小心就牽腸掛肚,健康風險他們想必也是明白的。
也因此,有些熱衷于烹飪之道的年輕人在向我討教操作方法時,對許多術語都聞所未聞,遑論大道至簡的境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生產運動屢掀高潮而城市勞動力匱乏,政府曾經號召家庭婦女“走出廚房”,投身生產第一線創造社會價值。同時里弄食堂應運而生,食堂飯菜的那股熟過頭的氣息我至今難忘,吃多了食堂飯菜,不膩不煩就是神仙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啟動,物質供應豐富,里弄食堂壽終正寢,這一步步都落實在時代發展的軌道上。
今天,無論是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也好,供給側也好,我覺得年輕人回到廚房不僅是自身的需要,也應該是社會的倡導。去年,在加拿大求學的中國女孩Miss MI發起了一項“回到廚房運動”,通過某網站的“萬有青年養成計劃”,發布詳細的烹飪過程,目前這項運動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重新回到廚房。Miss MI她希望與大家一起在廚房玩,讓大家從飯店手中奪回自己的“酸甜苦辣掌控權”。她說:“如果連味蕾都天天交給他人控制,生活怎么能有滋有味?”
而在上海,也有一股新興力量沖到我們面前,它就是ONEBOX團隊。這支團隊中有來自世界500強的精英,也有剛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有精通技術的IT男,也有天馬行空的設計師,正兒八經的大廚當然是不能缺席的。這群80后、90后年輕人有共同的價值觀:愛生活,愛家庭,愛美食,愛廚藝。
他們的產品并不復雜,就是一個紙盒子,里面是經過初加工的半成品食材和適量調味品(一般為三道簡式西餐或東南亞風味菜,比如墨西哥牛油果燴飯、越南春卷、溫泉蛋蘸油炸茄條等),還附有一份圖文并茂的菜譜,收貨人只需按照研發團隊繪制的菜譜一步步操作就行了。由于你收到的是低溫保鮮的半成品,那么在廚房里消耗的時間也不會長,家務就變得簡單而輕松,甚至不乏娛樂性。由于產品每周一換,假如訂貨半年,就等于在烹飪學校學會了幾十道菜。實習機會加產品消費,這個對年輕人而言是相當誘人的。所以不僅提供美食還倡導新觀念的ONEBOX開張不足一個月,就聚集了滿滿的人氣。
ONEBOX讓年輕人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廚藝,珍惜食物,尊重自然,關注生態,享受生活樂趣,提升家庭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廚藝是最容易實現分工并分享,也最容易感知季節更迭及生態文明的。
一位網名“貓寧”的美眉在自己的微信上介紹了消費心得,并將這個包裝紙盒也夸得讓人心動:“(那個盒子)……可以放上鮮花、背景音樂和香薰機!效果嘛……還用說嗎?各位單身狗,貓寧只能幫你們到這里了,還不懂撩漢(妹)技巧的話,只能回家面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