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福興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
民族旅游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多方協同培養動力探究
梁福興
(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全域旅游”和“供給側改革”時代,民族地區以觀光探訪、風情體驗為特色的旅游已難滿足注重內涵、講究品質、崇尚個性、多樣分層的旅游消費側需求。民族旅游業朝著文化創意、個性定制、休閑度假、真實體驗等多層面轉型升級。民族旅游人才培養從注重服務接待、營銷管理能力培養,轉向強調創意創新、創業創造能力培養已成必然。教會學生理解民族文化,領悟時尚需求,善于協同配合,懂得創新創業,是民族旅游人才多方協同培養的動力目標。
民族旅游;轉型升級;創新創業;多方協同;人才培養動力
民族旅游多是游客對邊疆村鎮特色風情觀賞、探訪、獵奇、體驗等“原汁原味”型的旅游活動;民族旅游業也多是農事勞作、節慶歌舞、餐飲特產、門票住宿等“資源消耗”型粗放產業。隨著中東部地區全域開放、中高檔次、新型特種、創新創意、深度體驗等旅游業大量涌現,中西部地區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急需大量輸送規劃咨詢、項目策劃、商品創制、精細服務、舒適情調、環境體驗、精品酒店、神奇民宿、雅致美食、娛樂演藝、養生康體、廣告媒體、宣傳圖冊等從中高端層面展現民族文化旅游創新創意活力的人才,以改革旅游供給側積弊問題,滿足游客注重內涵、崇尚個性、講究品質、多樣分層的旅游消費側新型需求。創新創業型民族旅游人才培養,應當在“多方協同”“創意創制”和“創業創造”三個層面展開。
1.國內外悄然轉變的旅游業“型”與“級”
(1)粗放、傳統、單一型旅游業,向文化、創意、體驗型旅游業轉移。國內外、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旅游業的類型劃分具有很大差異。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多將旅游業歸類于文化產業(或稱文化創意產業),認為符號形象、文化創意、參與體驗是其最鮮明的內涵特征,全域開放、原味呈現、創新創造、普化關懷是發達國家旅游業最突出的特征;國內對旅游業的類型劃分,尚未形成普遍共識,2012年7月31日,國家統計局正式頒布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將旅游業劃歸“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并與其他九大文化產業及其大類下眾多小項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關聯[1],因此,民族旅游業同樣屬于“文化產業”類型中的“文化休閑娛樂服務”。目前,民族“內涵體驗性”轉型和“文化創意性”升級,成為我國旅游業創新發展的主要目標方式。改變將優勢資源奉為至上的傳統、粗放、刻板、庸雜、無力的發展方式,走向以旅游消費側為主體的全域、深層、新型、特種、個性、定制、創意、體驗、真實的發展方式,多維度創造性滿足旅游市場消費需求。
(2)自發、小弱、松散型旅游業,向資本、智慧、全域式旅游業升級。旅游業級別,并不一定按照其產業規模和景區評定的標準來判斷,而是以其產業發展的完備程度和規模效益來評價。由于交通設施、信息網絡、通訊工具、經濟實力、生活質量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全面進步和大幅提升,國家資本、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創意個人、智力集團等產業要素大量進入國內發達地區旅游業的“食、宿、行、游、購、娛”各個層面及其文化領域。資源競爭、產品競爭、市場競爭、資本競爭、管理競爭紛紛轉向文化競爭、智力競爭、創意競爭、創新競爭、服務競爭。國內外發達地區旅游業,已經轉型升級為以滿足旅游市場個性化、真實性、體驗性、深層次的精神需求消費為核心的全域式休閑經濟、符號經濟、形象經濟、創意經濟、真實經濟、體驗經濟,這種以消費需求側為核心的符號經濟、創意經濟和真實經濟,在國外已經獲得20多年快速發展,國內發達地區也有了10年擴散[2]。然而,中西部民族地區旅游業傳統、保守、小弱、松散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民族地區四星級、五星級民族旅游鄉村和4A級、5A級民族旅游景區的出現,喻示著中西部地區自發、小弱、松散型民族旅游乃至整個目的地,想要走出目前困境,必須轉型升級。
2.中西部民族旅游業的“轉型”與“升級”
(1)桃源神話破滅,夢在遠方消失,迫使民族旅游業向內涵轉型。交通不便、網絡不通、信息不暢、經濟不發達時代的中西部民族旅游業,主要以傳統村寨、遺產古城、自然遺產地為旅游吸引物,強調“原汁原味”和“桃源夢幻”特征。但是隨著“全球信息化”時代的快速推進,游客夢想中的伊甸園、世外桃源、遠方家園的幻想已經徹底破滅。香格里拉、雪域高原、藏羌風情、瑪雅文明、太平洋部落等所謂的“異鄉情結”和“心靈圣殿”都已經不復存在。因此,現實型、自然型、原態型民族旅游,必然要被內涵性、藝術性、符號性、創意性民族旅游所取代。然而,如何系統、深度、藝術、原真地為旅游者重構一個“遠方的夢”,自然而然地就被提到了內涵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高度重新加以研究、認識和理解。桂林陽朔的《印象·劉三姐》、麗江納西古城的風情體驗、四川九寨溝的藏羌風情、拉薩布達拉宮的佛教圣殿、臺灣原創的《賽德克·巴萊》影視基地、成都寬窄巷子的旅游街區概莫如此,民族旅游轉型升級,急需規劃專家、投資主體、項目總監、創意個人、演藝導演、管控高手等別出心裁的原真性構筑和內涵式提升。
(2)旅游范圍擴大,產業鏈條延伸,推動民族旅游業朝創意升級。“啃食資源”“簡單復古”“貪大求豪”甚至“喪失自我”,是中西部地區民族旅游業的四大致命傷。桂林龍脊梯田、大理白族街區、汶川羌族新村、瑞麗傣寨風情、喀納斯湖區牧村的民族旅游范圍不斷擴大,但是產業鏈始終沒有得到延伸,地毯式鋪開并啃食資源的現象嚴重。作為我國南方古人類大遺址旅游典范的桂林甑皮巖遺址擴建規模比原來增長4倍,但是并沒有能夠真正體現大遺址旅游的文化精神實質。四川三星堆遺址、成都金沙遺址是成功的,深圳中國民俗村是成功的,其經久不衰的真正活力除了歷史文化真實內涵之外,決定性的吸引力還是源于文化創意團隊對歷史遺址和民俗文化的透徹性理解及其創造性表達。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城,原本難以看到侗族文化的蛛絲馬跡,要想了解侗族風情或體驗侗族文化,只能遠去程陽侗寨或者肇興侗寨去才能實現。然而近年來,經過政府引導、專家規劃、學者研究、工匠創造,三江縣城神奇地出現了原汁原味的鼓樓廣場、人來車往的風雨大橋、精美別致的侗族鳥巢、沿江展開的侗風街市、延綿千米的侗畫長廊,鳥語歌鳴的侗人歌場,原真創意使侗族油茶業、紅茶業、歌舞業、餐飲業、手工業得到快速升級發展。
1.民族旅游業市場不缺操作而缺創新創造人才
“研究生比不上本科生,本科生比不上職專生”,這是旅行社、酒店、景區、客棧等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服務接待和經營管理能力非常負面的評價。當然,其著眼點主要是針對導游、計調、前臺、后勤、餐廳、客房、酒吧、會所等動手操作能力和服務態度而言的。從高校本科、研究生人才培養層面看,目前我國高校本碩階段主要強化學生在旅游項目規劃策劃、旅游產品研發設計、旅游企業管理營銷、旅游商務網絡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素養,真正一線基層的服務、接待、操作性事務,是高職高專旅游人才培養的重點。而在旅游服務產業“全面轉型升級”和旅游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的環境背景下,高職、大專、本科、研究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到底如何建構,才能符合旅游市場需求側和消費側的需要?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背景下,旅游規劃、策劃、咨詢、研發、設計、編撰、制造、演藝、商品、廣告、營銷、管理等專業知識技能,難道就不是本碩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素養嗎?難道中西部地區高校培養深諳民族歷史文化、懂得文化人類學原理和創意創新產業知識的本碩人才就不是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層面人才需求的對象嗎?那么為何我國大型綜合旅游實體年年高薪攬才卻招不到真正有用的高級別管理人才呢?看來,不是旅游市場基層一線缺乏人才,而是高端層次少有能夠獨擋一面且能協同創新的高級管理人才。
2.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轉型升級
民族旅游業與一般旅游業最大的區別,就是環境背景原生性、民族文化差異性及其風情技藝獨特性所帶來的新奇感以及探索發現吸引力。民族旅游業人才與一般旅游人才的最大不同,就是是否了解相關民族文化的背景性、差異性、原真性、新奇感和發現感,是否能夠采取措施解決民族環境下所遇到的問題。
民族旅游業人才,需要系統、全面、深入地懂得民族地區的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歷史、文化、藝術、技藝等方面的新異性及其存在價值,能夠運用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民族經濟學、環境藝術學、旅游管理學等方面的系統知識和理論,解釋、展現并解決民族旅游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過程中所遇到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對于所涉相關知識和理論方法的掌握程度,高職、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層次的人才,對其素質能力要求有著明顯區別側重。參照歐美日韓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路徑[3],筆者整理出一個較為簡約的人才差異對比表(見表1),通過表格對比,能夠明了論述職、專、本、碩、博不同層級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重點,明確從底層到頂層的多級人才培養路徑及其轉型升級的行動指南方向。

表1 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就業方向及其特殊技能分層對比一覽表
推動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創意骨干人才,應當是以本科、碩士(包括MTA)為主體的人才群體。這兩個層面人才的創新力培養,需要通過“政、校、企、研、用”多方協同創新項目課題來完成,在碩士層面重點培養民族旅游規劃、策劃、研發、設計、編撰、出版、預測、管控等方面的創新創造能力,在本科層面重點培養民族旅游市場、營銷、管理、網絡、媒體、新聞、傳播、演藝、廣告、策劃等方面的創新創意能力。本碩層面的創新創意人才,是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關鍵性智力要素,是推動傳統粗放的民族旅游業向個性化、定制化、真實性、體驗性、深層次旅游轉型升級發展的內力保障。
“一般情況下,文化在旅游產業經濟中的延展主要體現在旅游工藝品方向、人文景觀、特色旅游產品等方面[4]?!北M管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發展要受到“文化多樣性保護需求、民族文化的私密性、民族文化的時限性”等多種限制,可是中西部地區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其最終目標就是要走向民族旅游休閑經濟、符號經濟、創意經濟、形象經濟、真實經濟和體驗經濟的創新發展軌道。這一創新發展軌道,也是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轉型升級培養的基本行動路向,其關鍵支撐點和內力驅動點,需要由師資配備、課程設置、協同平臺、項目課題、技能特訓、檢驗測評等六大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并加科學的實施來完成。
1.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著力支撐點
為適應民族旅游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目標,民族旅游協同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在以下六大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上尋找科學合理的主要支撐點:第一,在師資力量配備上,需要體現??茖嵱貌僮?、本科策劃管理、碩士創意創新并適應不同層級的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及其創新發展的人才需求層次目標;第二,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需要重新調整設計不同層級的專業主干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并通過協同創新主體多方課程資源配置,充分體現??啤⒈究?、碩士不同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側重點、著力點和差異性;第三,在多方協同平臺上,充分考慮“政、校、企、研、用”多方協同主體間共同的協同創新目標,建構彼此都能有所作為并獲得交流、溝通和協作的平臺;第四,在項目課題紐帶上,通過多方協同主體間共同的項目課題運作,提升不同層級民族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創新、創意、創造能力;第五,在特殊技能訓練上,通過具體可操作的民族旅游業轉型提升所需的特殊創新技能持續訓練,體現民族旅游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用性;第六,在檢驗測評上,面向轉型升級后持續創新發展的民族旅游業需求標準,機動性地提出可調控的人才培養質量檢驗測評體系,寧缺毋濫、寧簡勿繁,充分預留人才自我提升、創新發展的潛力空間。
2.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外驅動力
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力驅動點,主要在于師資配備、課程設置、協同平臺、項目課題、技能特訓、檢驗測評等教育資源要素的具體操作模式的創新。目前,我國民族旅游管理人才教育尚無此種模式可供借鑒。民族旅游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幾乎都是針對地方民族旅游業創新發展需要,隨機地將民族學科課程知識理論穿插于旅游管理專業、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專業、風景園林專業或其他相關專業的主干課程或選修課之中,向不同層級的學生進行傳輸的。因此,學生很難獲得正規、系統和有深度的民族旅游業特殊技能訓練。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寧可精簡、合并旅游管理學相當部分的資源配置,也要將“民族”“文化”“創意”“設計”“科技”“藝術”等核心驅動力系統,有機融入民族旅游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多方協同培養的資源配置體系之中,以形成“六大驅動力”,促進從高職到博士人才的快速成長涌現。表2初步構擬出不同人才層次實施多方協同培養的教學體系、培養方案,可以一目了然地發現目標路徑的差異。
表2民族旅游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多方協同培養框架體系一覽表

李慶雷等人認為“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創新能力較低,旅游業科技應用與研發水平不高,旅游科技發展亟需創新思路和工作方法,應以技術引進為基礎,以技術擴散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輔助,重點加強技術引進和擴散,大力推進模仿創新,積極培育自主創新?,F階段應制定激勵政策,引導科技、教育、研發機構、行業協會形成合力,發展技術市場和中介組織,培育旅游科技應用與創新示范企業,推進智慧景區、智能酒店、數字化旅游城市試點建設[5]?!爆F代技術融入民族旅游業之中,并與文化、藝術、環境、景觀、設施、設備等創新融合已成必然。因此,人才培養內驅動力要素中,互聯網+、大數據和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應用技能,與旅游業的民族性、文化性、藝術性融合應當得到強化。民族旅游學,不應只是單純的民族、旅游、經濟、管理等學科的融合,更應包含人類精神、環境藝術、文化創意和現代科技的融合。民族旅游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在師資配備、課程設置、協同平臺、項目課題、技能特訓和評估檢測等驅動力層面,都需要考慮政府、高校、企業、院所、社會、學生以及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傳人之間的相互協同,在理論性教學系統下,嵌入大量創新創造和實踐操作性課程要素,不能沿襲以往只關注服務接待、經營管理知識系統的傳授,更要將重點凸顯在旅游項目設計、文化創意策劃、科技應用能力、創新創業創造型能力的培養和檢測。民族旅游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應將旅游管理學、文化人類學、應用科技學相互融合,構擬符合需求側結構性需要的多目標、多主體、多層面協同培養方案,引導不同層次人才成長,朝著既能滿足個人興趣特長和創新發展需要,又能滿足民族旅游業轉型升級需求的方向努力,產生大批既懂得地方民族歷史、文化、風情、民俗知識,又懂得互聯網、大數據、媒體、廣告、藝術、演藝、編撰、設計等技能,更能夠從事旅游接待、服務、經營、管理、規劃、策劃、創意、研發、制作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責任編輯:王金明)
[1]國家統計局. GB/T 4754—2011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S].北京:國家統計局,2012.
[2]派恩·吉爾摩.體驗經濟[M].畢崇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8-21.
[3]張玉利,陳忠衛.國外著名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層次性比較及其借鑒[J].管理評論,2003,15(4):56-62.
[4]孫嘉欣.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業經濟發展中的延展性解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4(6):109-112.
[5]李慶雷,婁思元.西部地區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中的科技支撐——以云南省為例[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7-21.
The Dynamic Research on Multico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LIANG Fu-x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In th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 tourism" and "supply side " era, national tourism which with “sightseeing” and “experience” as feature is hard to meet the tourists demand who focus on connotation, exquisite quality and advocating personality, The national tourism industry is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ersonalized custom, leisure vacation, real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 National tourism talent training from focus on service reception, marketing, management ability, to emphasiz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cultivation has become inevitable, to teach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grasp tourism demand, good at coordination, know the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should be a national tourism talents cocultivation of dynamic target.
national tourism;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ulti-party collaborative;talent training motivation
G650
A
1671-9719(2016)7-0028-05
梁福興(1963—),男,壯族,廣西荔浦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民族旅游經濟。
2016-04-20
2016-05-04
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協同創新模式下廣西民族旅游人才培養研究”(2013JGZ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