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民
上海市科委創新處調研員
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排頭兵
顧維民
上海市科委創新處調研員

長期從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
今年,科技部、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相繼發布了新修訂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認定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標志著以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為核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邁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上海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從1990年開始,26個春秋,從當時的100多家發展到現在已經擁有6000余家,高新技術產品收入比2014年增幅7.57%;科研費用支出比2014年增幅8.97%;擁有專利比2014年增幅18.72%。由此可見,上海高新技術企業已經成為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綜觀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上海高新技術企業在研發投入、技術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已經奠定了厚實的基礎。現在國家三部局頒布新修訂的《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將對提升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具有更進一步的促進作用,從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增強持續增長動力。
技術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原動力,這次修訂的《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緊緊抓住了這個“牛鼻子”,成為兩個文件的主線。具體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知識產權方面。強調了知識產權技術的先進程度和知識產權對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并作為技術專家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這就清晰地告訴我們,技術創新的價值體現在技術領域的知識,對知識的保護就是對技術創新價值的保護,它的具體體現形式就是知識產權。二是成果轉化能力方面。明確企業以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試驗、開發、應用和推廣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最好檢驗就是市場化,這也是對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評價的根本所在。上述兩大方面很好地勾勒出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評價體系。
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繼出臺了有關支持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新修訂的《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正是因應了有關支持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背景,一是調整“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比例”指標,將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的企業研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由6%調整為5%,此舉將使規模較小、研發投入相對較少的中小企業獲益。二是調整“科技人員占比”指標。將原“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30%以上,其中研發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10%以上”的條件,調整為“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目前,上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已經逾萬家,這無疑是個“福音”。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仍然處于向上發展的趨勢,以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帶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領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高端化、高級化,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氣象。為順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新修訂的《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對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進行了增加和擴充,其亮點是增加相關領域新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擴充服務業支撐技術。由此,一大批新興企業將會進入到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目前,我國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7.9萬家,然而由于各地對政策把握的尺度不一,同時存在重認定輕管理的現象,魚龍混雜的現象不可避免。2014年國家曾對遼寧等八個省市開展了認定管理工作檢查,發現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包括追求認定數量,認定把關不嚴;認定后疏于跟蹤管理;個別企業申報材料造假;中介機構出具虛假及不規范的審計報告;評審專家存在超限打分的情況。這些現象警示,開展后續監管刻不容緩。新修訂的《認定辦法》明確提出建立隨機抽查和重點檢查機制,對認定機構問題嚴重的給予通報批評,逾期不改的暫停其認定管理工作;在復核后確認不符合認定條件的企業要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并追繳已享受的稅收優惠。監管工作的加強,將使高新技術企業稱號更加名副其實。
可以清晰地看到,新修訂的《認定辦法》和《工作指引》對推進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將產生很好的政策效應,必將對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發揮有效的促進作用,我們將欣喜地看到,科技創新這面大旗必將在高新技術企業這塊高地上迎風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