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殘酷但有效!”德國《世界報》29日的一篇報道這樣評價英國的奧運體制。德國即將于9月推出新的體育資助計劃——是否學習英國模式,引發爭議。
德國代表團在里約獲得42枚獎牌(17金10銀15銅),在獎牌榜位列美國、英國、中國和俄羅斯之后,排第五位。德國體育援助基金會給予奧運前8名獲得者頒發獎金,金牌獲得2萬歐元,銀牌1.5萬歐元,銅牌1萬歐元。第4到第8分別是:5000歐元、4000歐元、3000歐元、2000歐元和1500歐元(不用交稅)。足球項目的獎金由德國足協頒發。
兩萬元的獎金并不高,相當于德國普通員工4個月的工資。前游泳選手馬庫斯·戴布勒爾在臉譜上感慨,“德國奧運冠軍有2萬歐元獎金,而一個真人秀冠軍卻獲得15萬歐元”。不過,奪得獎牌的運動員,還有其他的獎金。比如自行車女子個人爭先賽冠軍克里斯蒂娜·沃格爾,現在回到家鄉圖林根。她獲得贊助商的一筆獎勵,當地政府及企業也給予各種物質獎勵。
德國許多冠軍運動員的贊助商,包括阿迪達斯、耐克等,獎勵非常豐厚。《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德國多個奧運冠軍的廣告近日出現在德國各大電視臺上,除了體育商品,還有食品、自行車、汽車等。
有些運動員還有其他隱性獎勵。體操單杠冠軍法比安·漢布欽現在是科隆體育大學的學生,他在奪冠后曾表示“里約是最后一次國際比賽”。未來,他可能做教練或體育管理的工作。現在,許多企業已找上門,請他出任管理工作。
盡管如此,仍不能掩蓋德國奧運體制的問題。“問題就在于優秀運動員得到的體育補助過少。”柏林資深體育記者拉爾夫告訴《環球時報》,運動員的各種費用幾乎都要自己承擔,只有一部分得到俱樂部和體育協會的支持。德國只有個別運動員成為廣告代言人,收入超過百萬;而在德甲俱樂部踢主力的很多足球運動員,年收入都超百萬。德國媒體還報道,英國的世界頂級選手,可以拿到3.35萬歐元資助;德國體育資助項目最多只會提供1.8萬歐元,不過資助的運動員數量是英國的3倍。許多德國運動員平時還要在大學學習,否則退役后找不到工作。
許多德國體育組織和運動員認為,德國應該學習英國模式,不過也有德國媒體反對。《法蘭克福匯報》諷刺英國,“公眾對某一體育項目的喜歡程度以及該項目是否適合于大眾市場,都變得無關緊要。難怪排球和乒乓球都被排除出了資助計劃,盡管它們廣受歡迎、在民眾中普及程度很高。”許多民眾也不支持英國模式,但認為應該加大對奧運會運動員的資助。德國新聞電視臺則評論,新的奧運周期已經開始,德國必須盡早做出選擇——“是以金牌為導向的英國模式,還是繼續現有更具道德的模式”。▲
環球時報2016-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