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霞 李錦鈴 王 珍 陳慕瑩 肖秋媚
集束化護理對預防長期臥床住院患者褥瘡發生的影響
呂 霞 李錦鈴 王 珍 陳慕瑩 肖秋媚
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對預防長期臥床住院患者褥瘡發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深圳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收治的114例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抽簽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7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褥瘡發生率及嚴重程度、護理及住院時間、Braden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褥瘡發生率、Ⅰ度褥瘡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的感知能力、活動能力、移動能力、潮濕度、摩擦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對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有利于預防褥瘡發生,且能提高護理質量。
集束化護理;褥瘡;長期臥床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4例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抽簽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7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2例,女25例,年齡52~81歲,平均(66±10)歲;其中骨科患者 21例,神經內科患者17例,神經外科患者19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3例,女24例,年齡51~83歲,平均(68±11)歲;其中骨科患者25例,神經內科疾病患者16例,神經外科患者16例。納入標準:①住院前無褥瘡發生;②Braden評分≤18分;③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下肢動脈疾病及血管源性營養不良等疾病;②患有影響皮膚觀察的其他皮膚病;③一周內使用過糖皮質激素及保濕類護膚品。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同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關于褥瘡相關知識宣傳,定期給予患者皮膚清潔,幫助其翻身。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具體如下。
1.2.1 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 組長由護士長擔任,成員為責任護士,組長及成員均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對患者的皮膚狀態進行正確判斷。
1.2.2 制訂循證護理計劃 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循證護理計劃,通過腦力風暴方式進行循證分析,做好患者預測評估規劃。
1.2.3 實施 保持患者皮膚干燥,每日進行 2次擦浴,便后使用溫水清理臀部或會陰部,給予充足營養補充;幫助其改變體位,每天多次檢查患者皮膚狀態,當治療方式或病情發生變化時均應對其進行評估。對于高危患者,可使用功能床墊幫助其保持功能體位,抬高患肢,受壓部位可以給予水墊,每2小時更換1次。同時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緩解其因病痛而產生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褥瘡發生率及嚴重程度、護理及住院時間、Braden評分。褥瘡嚴重程度[4]:Ⅰ度為紅斑期,局部受壓部位淤血,呈現紅斑;Ⅱ度為水皰期,受壓部位出現水皰,皮膚充血發紅;Ⅲ度為淺潰瘍期,潰瘍不超過皮膚全層,潰瘍基底部呈蒼白色;Ⅳ度為深潰瘍期,局部組織缺血壞死呈黑色,有炎癥發生。Braden量表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活動能力、移動能力、營養狀況、潮濕度、摩擦力6個維度,每項滿分均為5分,總分<11分為高危,12~14分為中度危險,15~17分為低危險,≥18分無危險[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褥瘡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褥瘡發生率、I度褥瘡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褥瘡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比較[例(%)]
2.2 護理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接受護理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 護理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57 19±6 25.0±6.9觀察組 57 12±5 16.6±2.5 t值 7.517 8.592 P值 <0.05 <0.05
2.3 干預后 Braden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感知能力、活動能力、移動能力、潮濕度、摩擦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Braden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Braden評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感知能力 活動能力 移動能力對照組 57 3.0±0.4 2.9±0.6 3.6±0.4觀察組 57 4.2±0.4 4.4±0.4 4.2±0.5 t值 16.477 15.189 7.282 P值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營養狀況 潮濕度 摩擦力對照組 57 3.9±0.4 3.1±0.5 2.7±0.8觀察組 57 4.1±0.4 4.1±0.3 4.0±0.4 t值 2.371 11.908 11.611 P值 >0.05 <0.05 <0.05
多種疾病需要患者長期臥床,特別是老年人,年齡越大褥瘡的發生率就越高。臥床期間垂直壓力、摩擦力、營養狀況缺乏、皮膚抵抗力降低均有可能引發褥瘡,其好發于枕骨粗隆、肋骨、髖部等無肌肉包裹或肌肉層較薄的骨隆突處[6]。很多高齡臥床患者一旦發生褥瘡,由于其創面修復再生能力較弱,恢復困難,嚴重時會繼發感染引起敗血癥,危及患者生命[7]。所以,對于長期臥床患者進行有效的臨床護理,對預防褥瘡是非常有意義的[8]。集束化護理就是一種有效護理干預方法,將各類措施歸納實施,可提高護理質量[9]。
彭雅君等[10]認為,部分患者容易出現褥瘡現象,需實施有效護理以預防其發生,通過多種方法加以干預能有效提高皮膚質量,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臥床患者及其家屬對褥瘡相關知識的認識,進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有利于預防褥瘡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褥瘡發生率、Ⅰ度褥瘡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接受護理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集束化護理可減少護理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護理更加全面規范,患者褥瘡發生率較低,可減少褥瘡給患者帶來的巨大痛苦,縮減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集束化護理使整個治療過程更有效率。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感知能力、活動能力、移動能力、潮濕度、摩擦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集束化護理從多方面提高了患者抵御褥瘡發生的能力。
綜上所述,對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有利于預防褥瘡發生,且能提高護理質量。
[1] 王銀花,江華容,廖健敏,等.早期壓瘡臨床特點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4):2279-2281.
[2] 李潔瓊,郭成,王學良,等.集束化護理策略在ICU患者壓瘡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5):36-37.
[3] 林雪英.集束化護理在ICU壓瘡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5):35-36.
[4] 周玉潔,楊美玲,張洪君,等.壓瘡分期及其護理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7):683-686.
[5] 洪濤,李華.Braden壓瘡風險評估表在骨科壓瘡高危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36):4366-4367.
[6] 戴正銀,林紅霞,王彤,等.集束化干預策略在老年臥床患者預防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14,40(20):2522-2523.
[7] 陳明慧,陳秋蓮,宋丹丹,等.集束化護理在降低難免壓瘡患者壓瘡發生率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4,21(10):43-44.
[8] 穆楠.集束化護理措施在預防老年床旁血液濾過患者壓瘡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18):137-139.
[9] 時鳳云.集束化護理對ICU患者壓瘡形成情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8):1710-1712.
[10] 彭雅君,林博曉,何麗娟,等.集束化護理管理在老年患者壓瘡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9):1808-1809.
R473.6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59褥瘡又稱為壓力性潰瘍,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通甚至障礙,局部組織因持續性缺血、缺氧、營養不良,最終造成局部軟組織潰爛或壞死[1]。常發生于骨折、昏迷、偏癱、截癱或因年老體弱而翻身不便的老年患者中,其會使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延長,增加其經濟負擔,給護理工作帶來困難[2]。集束化護理是指為處理某種難治的臨床疾病而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和護理措施[3]。本研究就集束化護理對預防長期臥床的住院患者褥瘡發生的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深圳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東深圳 518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