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環
圍術期護理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王金環
目的 探討圍術期護理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東港市中醫院外一科行胃癌根治術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圍術期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胃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圍術期護理;胃癌根治術;胃腸功能恢復;護理滿意度
近年來,胃癌患者逐年增加,胃癌已成為消化系統排名第一的腫瘤。胃癌根治術是治療胃癌的最佳方式,但術后并發癥會給患者帶來巨大身心痛苦,進而降低手術治療效果。有研究顯示,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臨床療效不僅與手術質量有關,且與圍術期護理密切相關,圍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可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情況[1]。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胃癌根治術圍術期護理質量,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本研究就圍術期護理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東港市中醫院外一科行胃癌根治術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胃鏡以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胃癌。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齡45~65歲,平均(55.2±2.3)歲;腫瘤分期:Ⅰ期4例,Ⅱ期8例,Ⅲ期4例,Ⅳ期4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5~66歲,平均(54.9± 2.3)歲;腫瘤分期:Ⅰ期5例,Ⅱ期7例,Ⅲ期4例,Ⅳ期 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向患者交代手術注意事項,囑其術前12 h禁食水,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術后做好交接工作,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指導其合理膳食以及術后恢復鍛煉。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圍術期護理,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患者在檢查出胃癌至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心理承受著巨大壓力,易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其主要是由于對手術的懼怕以及擔憂術后自身生存期[2]。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向其詳細講解胃癌病因、手術以及預后等相關知識,以及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增加患者對手術以及預后的認知度和臨床治療依從性。認真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做到醫護人員口徑一致,不要增加患者不必要的恐慌。
1.2.2 疼痛護理 術后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應營造溫馨、安靜的病房環境,指導患者術后呼吸以及咳嗽方式,囑其盡量勿碰切口,且可以通過局部熱敷以及按摩方式來緩解疼痛,必要時可以涂一些藥物止痛。鼓勵患者多聽舒緩音樂,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1.2.3 并發癥護理 術后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定期清洗引流管,避免感染發生;指導患者有效咳嗽以及排痰,必要時可行霧化吸入;保證胃管引流通暢,避免脫落、受壓、患者自行拔管事件發生,并且做好胃管引流管護理記錄。排氣后,指導患者飲食應循序漸進,從流食開始,逐漸過渡至半流食、普食。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進行適量系統鍛煉。適當鍛煉不僅可以避免肺部感染發生,還有利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避免粘連性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包括肛門排氣時間、胃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80~89分;一般:70~79分;不滿意<70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2.2 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胃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肛門排氣時間胃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對照組 20 2.8±0.3 5.4±1.2 7.5±2.2觀察組 20 1.9±0.4* 3.6±0.5* 5.4±1.1*
胃癌是源自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胃癌患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或臨床癥狀輕微,不足以引起家屬以及患者重視,但出現明顯癥狀時,大部分患者已經進入晚期[3]。目前,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對于行胃癌根治術的患者,由于機體臟器機械性損傷,術后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興奮性增強,可導致消化系統血流減少,胃腸道蠕動減少或消失[4-5],因此術后易發生惡心、嘔吐、腹脹等胃腸功能障礙。有研究顯示,術后應鼓勵患者適當進行運動,可促進其胃腸蠕動,提高副交感神經張力,降低因手術而造成的交感神經興奮,減少胃腸抑制作用,增加患者食欲[6],而患者進食后營養充足可促進切口愈合。術前進行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對胃癌相關知識的正確認知度,從而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以及護理;術后進行相應心理疏導,可以減少術后應激反應;疼痛護理可減輕患者身心的負擔[7];同時加強對管道的護理,可減少由于導管脫落以及清潔不當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并發癥發生[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胃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對胃癌根治術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 周麗芳,李莉.全程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6):970-971.
[2] 方雪紅,曹訓宏,管來順.圍手術期護理干預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與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22(8):605-606.
[3] 周麗華,丁杏,黃燕華.個體化舒適護理模式在胃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4(35):4840-4841.
[4] 王偉軍,沈啟波.43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胃腸功能相關狀態變化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6):1002-1003.
[5] 朱麗萍,汪珊珊,羅志華.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圍術期心理疏導需求程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患,2014,18(24): 177-479.
[6] 郭紅英.循證護理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并發癥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3):3108-3109.
[7] 張振翼,秦瑞峰,袁增江,等.進展期胃癌腹腔鏡D2根治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0):46-47.
[8] 馮智華.臨床護理路徑對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2):3072-3073.
[9] 靳海榮,高塞.不同護理方式對食管癌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8):1-1.
R473.73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64
東港市中醫院,遼寧丹東 11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