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媛丹
在不久前結束的“航空飛鏢-2016”國際軍事競賽中,參加競賽的解放軍空軍駐疆航空兵某旅取得轟炸組第二名的成績。這是該旅首次赴境外參與大型國際軍事競賽,也是所有參賽國中唯一一支4枚火箭彈全部命中靶心的參賽隊。走出國門與外軍不斷切磋的中國空軍收獲了哪些寶貴經驗呢?
在“航空飛鏢-2016”中,中國空軍攜自主研制生產的超音速戰斗轟炸機“飛豹”與蘇-24、蘇-27、蘇-34等世界著名戰機同臺競技。“4枚火箭彈全部命中靶心是最具實戰性的體現。”赴俄羅斯參加“航空飛鏢-2016”的王健和魏欽機組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一成績同時也檢驗了“飛豹”對地打擊能力的可靠性。
該旅于2012年初裝備“飛豹”戰機,從列裝“飛豹”至今,先后赴某海域進行海上訓練,提高了海上打擊能力;并在生命禁區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進行驗證飛行,掌握各項數據指標。近兩年,該旅每年轉場飛行距離、實彈打擊數量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意味著跨域作戰力量不斷提高。但走出國門這還是首次。
該旅旅長沈元中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走出國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了解世界各國空軍的發展,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空軍。作為“航空飛鏢-2016”國際軍事競賽的裁判員,沈元中還學習到主辦方如何制定規則、如何裁定等國際競賽的組織流程,為中國未來舉辦大型競賽積累經驗。此外,飛出國門赴境外參加比賽本身就是一個實戰化訓練的絕佳機會。陌生空域、陌生地域,需要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并執行各項任務,最貼近實戰要素。“首先我們要對俄羅斯各機場進行資料收集,包括跑道長度等,然后是掌握氣象條件,同時還要為飛行過程中的導航系統做多手準備。”沈元中介紹說。
參加此次“航空飛鏢-2016”的兩個機組中途降落俄羅斯沙戈爾機場,當時天氣狀況非常不好,云底高度大約只有100米,能見度不足2公里,還有4-6米的右側風,超出著陸條件極限,但中國兩架參賽戰機均一次降落成功,前來迎接的俄方副師長對中國飛行員豎起大拇指。
“中國軍隊已經很久沒有打過仗了,不和外軍接觸,看不到差距,就無法快速提高。”該旅副旅長馮金強2013年和巴基斯坦空軍有過短暫接觸,2015年參加過中巴空軍“雄鷹IV”聯合訓練。馮金強說,中巴兩國空軍最初接觸時,中方和巴基斯坦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戰術意識上,同樣的雷達,一個真目標、幾個假目標,巴軍研究的很透徹。這種一切從實戰出發的模式對中國空軍觸動很大。“2015年我參加中巴對抗,互有勝負,巴基斯坦飛行員對中國空軍有了新的看法,認為中國空軍值得學習的地方越來越多。雖然雙方都在進步,但我們走得更快。”馮金強說。
另一方面,作為空中雄鷹,戰機的重要性對于飛行員不言而喻。在和外軍的交往中,作為內行人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外軍戰機,做到知己知彼。中國這些年發展很快,除了一批新式戰機入列,某些關鍵儀器也能得到更新。在一次實戰化訓練過程中,該旅參加訓練的“飛豹”戰機屏幕上的飛機位置、空中姿態、僚機防衛等信息出現了混亂,原來是敵人的電抗小分隊進行了電磁干擾,這讓該旅意識到電子對抗的重要性,隨后安裝了安全系數較高的國產新型導航定位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