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永慶
責任編輯:吳新宇
對話李漢榮:盡量多讀不朽的經典
文/孫永慶

編者按:李漢榮,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政協委員,著名詩人、散文家。作品曾被《新華文摘》《散文選刊》等刊物轉載,并連續入選全國散文年度選本。散文《山中訪友》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語文課本和上海市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從2007年開始又編入全國通用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散文《外婆的手紋》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散文《與天地精神往來》(含《星空》《登高》兩篇)入選山東省高中語文教科書(魯教版)第三冊。《李漢榮散文選集》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點亮靈魂的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近日,教師、作家孫永慶與李漢榮先生就語文教材和散文寫作進行了探討。

孫永慶(以下簡稱孫):你的《山中訪友》入選語文教材已有些年頭了。我想關于這篇散文你回答了很多問題吧,但我仍希望從這個話題進入我們的對話。
李漢榮(以下簡稱李):好的。
孫:說到課本中的散文,我們那一代是讀楊朔的《荔枝蜜》、吳伯簫的《菜園小記》、峻青的《海濱仲夏夜》、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秦牧的《土地》、袁鷹的《井崗翠竹》等成長起來的。這些課文影響了幾代人。你對這些課文有何看法?
李:如你所說,這些課文影響了幾代人。不只是在情感、思想,包括做人、處世方面,都影響了幾代人。這些影響我認為基本上是正面的,它們契合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塑造了特定時代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理解,雖然難免有意識形態上的局限,但總體上說,這些文章傳遞的精神和情感是純正、崇高的。另外,這些課文對人們的文學觀念、美感、語感,以及對文體的影響,都是很大的。這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和缺陷。最大的缺陷是不夠多元化,讓人們對文學的理解相對狹窄了一些;并且這些課文過多地負載著對意識形態的宣傳,甚至不惜出現“撒謊課文”,從而讓孩子們對生活、生命、自然的審美觀照和沉思遠遠不夠,影響他們的成長。當然,我們不能太苛責于前人,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是難免的,作家和教材編選者要超越他們所處的時代并不容易。何況,這樣一來,也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進步。
孫:這些年來,語文教材在不斷地修訂更新,上面我說過的那些散文大多已從教材中刪除了,并充實了一批新散文,如你的《山中訪友》、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張曉風的《行道樹》、馮驥才的《珍珠鳥》、劉成章的《安塞腰鼓》、張抗抗的《地下森林狂想》等。這些作品明顯更具藝術性、可讀性,它們進入教材,應該就是你所說的時代的進步吧?
李:是的。教材的變化,我感覺與我們對文學理解的深化是基本同步的。如果說以前的教材失之于過度受到政治的束縛,文學教育、生命思考、審美感受偏少,那么,現在的教材走的路子就有了很大的變化。我認為,這個變化是正確的,這條路子是對的,只是還需要不斷提升和完善。
孫:經過大半個世紀的大浪淘沙,語文教材中只有少數幾篇散文保留了下來,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和《背影》等。這些寫親情、鄉情的散文,這些沒有被政治化的散文,難道僅僅因其藝術性就使它們成為教材中永恒的經典?
李:藝術性是一個重要方面,內容也是十分重要的。沒有內容的所謂藝術性,不成其為藝術性,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文與質、藝與道的統一。好的文學作品,好的語文教材,都應該是深刻的生命體驗和精美的文學表達恰到好處的統一。
孫:你說得太好了,文道統一應當成為選擇課文的重要指標。如你所言,好的文章不僅教人作文,更要教人做人。你的散文主要是寫秦嶺南邊、漢中一帶的風物人情,看來地域對散文的影響很重要,比如沈從文的湘西、賈平凹的商州等,有時地域也能決定散文的氣質,你說呢?
李:我也沒有刻意去寫哪一地的風物人情,我把目光和心意投向廣袤的大地山川、萬物生靈,以及我們置身其間的歷史與生活,去感悟,去言說。在言說中,可能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你的生命底色和心路歷程,如同一個人說話,很自然地帶著一點方言。這幾乎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可以說是精神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吧。餐,會讓我們的心智變得膚淺、瑣碎和輕飄。應該盡量多讀一些不朽的經典,與人類歷史上最優秀、深刻、廣博的心靈交流,并且傳承那些偉大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懷。同時,多接近并融入自然,熱愛自然,呵護自然,體會自然,從大自然的遼闊、雄渾和萬千氣象中感受美感與詩意,領悟大自然和宇宙對我們無言的震撼、教誨和啟示。當然也要多練筆,多寫,隨時用貼切、真摯、感性或智性的文字記下自己的感受和體悟。
孫:中學生寫好文章,對將來的事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你作為過來人應當有深刻的體會。
李:是的,正如我剛才所說的。
孫:讀你的散文,我的感受是你有生活,有文筆,有對大地萬物的感情,這是寫出這些優秀散文的基礎。請問,中學生要想寫出好的散文,應如何去努力?
李:首先要多讀書,讀好書。在互聯網時代,海量信息無處、無時不在,我們時刻處在信息的轟炸和圍困中。我們受益于信息,但是若處理不好,也會被過量、過剩信息淹沒和挾裹而不知生命的方向,心靈會變得十分嘈雜混亂。我們不能滿足于碎片化、快餐化的淺閱讀、微閱讀、輕閱讀,這會讓我們也變成碎片和快
孫:根據你的讀寫經驗,你能否為中學生推薦部分課外閱讀的散文著作?
李:《古文觀止》不可不讀。明代洪應明的《菜根譚》、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清代張潮的《幽夢影》等,言簡意賅,文字雋永,意味深湛。這些書對如何以天地為師修身養性、涵攝美感很有教益,也對我們如何以精煉、精致、精妙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胸臆和感受,很有啟示性。因為,在互聯網這個人人發聲、發言、發帖,幾乎全民寫作的時代,人們使用的語言過于隨便、過于口水化甚至垃圾化了,那些精美、精雅的古書和古人煉字煉句的講究與雋永,對我們是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也是一種校正吧。現當代作家魯迅、沈從文、張愛玲、梁實秋、林語堂、余光中、張曉風以及余秋雨、韓少功等的散文,都值得一讀。我國已故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非常好,我讀了很多次,建議大家一定要讀。俄羅斯作家康·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也很好。這些書都值得反復讀,一輩子讀。
孫:謝謝你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訪。
李:應該的。我非常樂意把我的讀寫經驗和青少年讀者一起交流。
責任編輯:吳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