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姚蒙 本報特約記者 任重 本報記者 趙覺珵
“中國蘋果成亞洲黑莓”,法國《費加羅報》日前這樣評價小米公司。報道稱,2011年,小米手機猶如智能手機市場上的不明飛行物,其總裁雷軍曾被比作“中國的喬布斯”,小米也被稱為“亞洲蘋果”。2014年底,小米融資11億美元,公司估值達450億美元。然而,隨著Oppo、Vivo等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小米手機的銷量在激烈競爭中出現下滑。《費加羅報》稱,這個曾被看做是最有前途的初創企業如今“只值40億美元”。兩年內估值縮水十倍?《費加羅報》的報道讓市場開始重新審視初創企業的估值是否過高。
路透社稱,小米是眾多“獨角獸”企業中的一家,但現在它面臨的情況是銷售下滑,競爭對手崛起,已經不符合450億美元的市場估值。所謂“獨角獸”企業,指的是那些獲得風投支持,且在私募市場擁有至少10億美元估值的初創企業。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費加羅報》所稱的40億美元估值肯定是低了,但小米最近的發展確實陷入了停滯。根據市場研究公司賽諾發布的最新數據,2016年上半年小米手機的國內銷量為2365萬部,僅位列第五,在華為、蘋果、Oppo和Vivo之后。
互聯網咨詢公司艾瑞的分析師李哲峰9月1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2013年開始,國內對于初創企業的估值確實有普遍偏高的現象。李哲峰分析稱,估值過高主要因為初創公司運作思路與傳統企業不同,傳統估值方式所使用的財務指標無法真實體現企業價值。此外,未上市公司財務不透明,市場無法獲得準確的融資情況。
實際上,初創企業估值過高并非只在中國出現。路透社援引美國未上市企業股票交易平臺Sharepost發布的報告稱,在已經取得“獨角獸”地位的美國私營科技企業中,有近1/3企業的估值最終會跌至10億美元以內。
這份報告認為,風投市場的快速發展在過去數年為獨角獸企業的涌現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但與此同時,由于目前投資者中可能存在的非理性投資情況,許多“獨角獸”企業的高估值現狀可能并不真實。目前全球約有170家獨角獸企業,他們的總估值超過6000億美元。而在2013年,也就是“獨角獸”這個詞剛剛進入硅谷投資人士的視野時,全球總計只有39家獨角獸企業,當時的總估值為1000億美元。
“升得高,跌得也重”,正如《費加羅報》所言,一旦初創企業的經營遇到問題,其估值泡沫也會很快破裂。今年7月在紐約和東京上市的日本“微信”Line估值曾高達100億美元,然而此次IPO(首次公開募股)的估值僅為55億美元。分析認為,估值的大幅度縮水體現了Line在擴增用戶基數和開拓新市場方面面臨的嚴峻挑戰。
“投資市場正在趨于理性,目前市場上資本流動性依然過剩,但缺少優質項目”,李哲峰告訴《環球時報》。《華爾街日報》分析稱,當前的融資步伐將放慢,專業投資者將更加嚴格地評估企業的價值,這可能導致一些初創企業以更低的估值籌集私人資本,另一些初創企業則可能成為并購目標。Sharepost預計,在美國地區的90家科技獨角獸企業中,有30%的企業會選擇上市或者以更低估值被其他企業所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