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孫福鑫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
黑龍江省奮發站-宏圖站一帶鉛鋅銅多金屬礦普查Ⅰ區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
劉軍,孫福鑫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
礦區位于內蒙~興安地槽褶皺系北段,巖漿巖發育并多期次侵入活動,斷裂構造,火山構造發育,有利于成礦。中生代的構造活動以強烈的斷塊活動為特征,構造活動也伴隨有強烈的燕山期巖漿侵位和火山噴發活動,強烈的燕山期侵入活動也伴隨著成礦作用。目前所發現的礦床(點)或礦化活動都與本期的侵入活動有密切聯系。在對該區地質、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特征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物化探相關數據,總結該區成礦規律。對礦源和成礦機制進行了探討,認為與燕山晚期中酸性侵入巖及火山巖有關的火山構造很多,長期的、多期次的北北東向、北東向構造-巖漿活動帶有利于含礦源巖的活動,本區應該存在較具規模的熱液型或斑巖型Ag、Cu、Pb、Zn、Mo、礦床,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和較大的資源潛力。
黑龍江;奮發站—宏圖站;鉛鋅銅多金屬礦普查;地質特征;成礦規律
中央地勘基金[2009]320、[2011]049、[2013]083號。
工作區位于大興安嶺北段東坡與伊勒呼里山交界部位,行政區劃屬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呼中區和新林區管轄。
2006年5月—2008年5月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在本區開展1∶5萬礦產地質調查工作,其中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共分析12種元素(Au、Ag、Cu、Pb、Zn、Mo、As、Sb、Bi、Sn、U、Th),圈定單元素異常416個,共劃分組合異常44處,組合異常以Pb、Zn、Cu為主,其次為金鉬銀;對優選的7處水系沉積物異常進行了1∶2萬土壤測量,分析了9種元素(Au、Ag、Cu、Pb、Zn、Mo、As、Sb、Bi),圈定了土壤單元素異常425個,組合異常59處;區內新發現了Pb、Ag、Mo、Fe等4處礦點、1處礦化點,提供可進一步工作的找礦靶區4處。奮發站東鉛銀礦點(4號礦點),鉛平均品位0.38× 10-2。銀平均品位77.28×10-6。魯額大他莫河上游鉛鉬礦點(5號礦點),鉛平均品位0.37×10-2,鉬平均品位0.051×10-2。但在1∶5萬礦產地質調查區內,“點”上工作面積小,程度低、工作量投入少,所發現的礦點(礦化點)均為單工程見礦,未進行追索控制。2009年—2013年申請中央地勘基金投資并獲批復①,在該區發現銅、銀、鉬等礦體、礦化體多條。
工作區出露地層較單一,為白堊系下統光華組(K1gn)和第四系全新統(Qh)地層;侵入巖發育,主要為晚三疊—早侏羅世的侵入巖和晚侏羅世侵入巖及各種脈巖等;各巖體的特征簡介如下:
1.1晚三疊—早侏羅世侵入巖
晚三疊—早侏羅世侵入巖主要分布于Ⅰ區的北部、東部、南部,共出露三個巖體,總體呈不規則面狀產出,為不同期次的復式巖體,面積約20km2,其巖石類型為:正長花崗巖(T3-J1ξγ)、二長花崗巖(T3-J1ηγ)、堿長花崗巖(T3-J1κγ)。
1.2晚侏羅世侵入巖
晚侏羅世侵入巖主要分布于Ⅰ區的中部及南西部,呈近圓狀、巖株狀,整體呈北東向展布,個別呈南北向展布,出露面積約5km2,其巖石類型主要為晚侏羅世石英閃長巖(J3δο)、晚侏羅世石英二長閃長巖(J3δηο)。
1.3脈巖
另外區內零星分布花崗細晶巖(γι)、花崗閃長巖(γδ)、花崗斑巖(K1γπ)、閃長巖(K1δ)、閃長玢巖(K1δμ)等脈巖。
1.4潛火山巖
工作區內分布的潛火山巖較多,規模較小,局部看呈北西、北東向展布,多為光華期次英安巖(ξK1gn)、局部為光華期的次安山巖(αK1gn)。

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of Pb Zn Cu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mine survey areaⅠof Fenfa—Hongtu station
2.1磁性特征
工作區共采集測定標本150塊,從測定的結果可以看出,區內巖性磁性差異較大。石英閃長巖、閃長玢巖磁性較強。石英閃長巖變化范圍較大,其磁化率值從幾十到3000余(10-5SI),磁化率平均值大于884(10-5SI),表明閃長巖石的磁性物質成分極不均勻。閃長玢巖磁化率變化范圍相對較小,,表明磁性物質成分較為均勻,上述兩類類巖石應為引起本區較高磁場的主要巖石。而區內的主要巖性正長花崗巖、流紋質凝灰巖的磁化率值較低,巖石磁化率在幾到一百多(10-5SI)之間變化,平均值小于20(10-5SI),這類巖石應為構成本區的平緩背景的主要巖石。
2.2電場特征
2010年根據1∶2萬土壤組合異常分布特征,將本工作區1:2萬激電中梯測量劃為二個工作區,既Ⅰ-1區、Ⅰ-2區,圈定視極化率異常3處。2011年劃分二個1:1萬激電中梯測量工作區,既Ⅰ-3區、Ⅰ-4區,圈定視極化率異常6處。全區共圈定視極化率異常9處。
正長花崗巖:礦化巖石具高阻、高極化,非礦化巖石具高阻低極化特征;二長花崗巖:電阻率非礦化巖石明顯高于礦化巖石。中粗、中細粒二長花崗巖與褐鐵礦化巖石的極化率相差不大。含方鉛礦巖石(巖心標本)的極化率變化范圍較大,最高達26%,說明巖石含礦性極不均勻;黃鐵礦化巖石(巖心標本)與之相似,但在強度上明顯低于前者,具低阻高極化特征,在標本采集點地面圈定規模、強度較大的視極化率異常。含輝鉬礦化的極化率較低具低阻低極化特征;蝕變花崗巖:礦化巖石具高阻、高極化,非礦化巖石具高阻低極化特征;凝灰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具低阻,流紋質角礫晶屑凝灰巖則具高阻,二者均具低極化特征;閃長巖:以高阻、低極化為主要特征;脈巖:花崗細晶巖具高阻、高極化特征閃長玢巖具中低阻、低極化特征;流紋巖具中低阻、低極化特征。
Ⅰ-1區視極化率異常呈現高極化、低電阻、磁場平穩的特征;Ⅰ-2區、Ⅰ-3、Ⅰ-4區視極化率異常呈現低阻、高極化、磁場平穩的特征;綜上對比,工區大部分視極化率異常與土壤異常套合較好,并且具低阻高極化的特征,部分視極化率異常位于磁場強度較大或磁場強度起伏變化較大的區域。
2009年度Ⅰ區完成土壤測量面積28.09Km2,采集土壤樣品5220件。
該區共圈定單元素異常271個,其中Au異常36個、Ag異常29個、As異常7個、Sb異常11個、Cu異常35個、Pb異常42個、Zn異常30個、Mo異常34個、Bi異常32個,W15個。圈定組合異常30個,甲3類異常1個,乙2類異常2個,乙3類異常4個,丙類異常23個。
經槽探工程驗證,Ⅰ-09HT-6化探組合異常見鋅低品位礦體2條,銀鉛礦化體2條,銀礦化體2條,鉛礦化體1條,鋅礦化體2條,為礦致異常;Ⅰ-09HT—8化探組合異常發現5條礦體,其中鉬礦體2條(1條工業、1條低品位),銅低品位礦體3條;銀礦化體2條,銀鉬礦化體2條,銅礦化體7條,鉬礦化體6條。該異常為礦致異常;Ⅰ-09HT-18化探組合異常發現2條礦體,其中1條為銀鉛鋅工業礦體、另一條為鋅低品位礦體;礦化體22條,其中銀礦化體3條,銀鉬礦化體1條,銀鉛鋅礦化體2條,鉛鋅礦化體1條,鋅礦化體3條,鉛礦化體1條,鉬礦化體11條;因此該異常為礦致異常。
根據本區目前掌握的資料,本區礦體成因類型主要為中高溫巖漿熱液型,不排除斑巖型。從礦體所處的空間位置上看,礦體的成因與構造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成礦物質主要來源于中生代巖漿期后熱液,而構造破碎帶為成礦熱液提供了運移通道和容礦空間,致使有用組份得到了充分的富集與沉淀。
礦區內物化探異常發育,多為巖體引起,地表化探異常規模大,濃度值高,濃集中心明顯;高磁異常上延顯示深部隱伏巖體較多且巖體規模較大,可對礦區銀、銅、鉛、鋅、鉬元素對流循環作用提供足夠的熱液流體,最后亦形成中高溫型巖漿熱液型礦床。
目前所發現的礦體主要賦存于中酸性侵入巖中,其次為光華組火山巖、潛火山巖中。與礦體有關的蝕變主要為強硅化,中弱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主要礦化為:I區以孔雀石化、黃銅礦化、輝鉬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為主。其次為中弱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等。硅化多呈彌漫狀分布,金屬礦化多呈細脈狀、浸染狀集合體、星點狀分布;礦石的品位高低與蝕變、礦化的強弱有關。
在本次工作激電中梯測量范圍內,圈出的16個激電異常全部在火山巖區。反映出火山巖漿活動與金屬硫化礦的形成與富集具有相關性。
前人在進行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時在本區圈出組合異常8個,其中5個分布在火山巖區,本次工作又在火山巖中圈出1∶2萬土壤化探組合異常32個。通過地質、物探和化探等方面資料的綜合分析認為,該區火山作用強烈、巖漿活動頻繁,潛火山巖發育,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尤其在環火山構造的交匯處有著良好的找礦前景和較大的資源潛力。
已發現的礦體與土壤異常關系密切,金屬或多金屬礦體大都賦存于激電異常極化率較高、電阻率較低的地段,物、化探異常套合較好的地方,是發現新礦體最佳位置,在這類地方詳細工作是最有可能有所收獲的。
[1]黑龍江省地質礦產局.《黑龍江省區域地質志》.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
[2]韓振新,徐衍強,等.《黑龍江省重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成礦系列及其演化》.黑龍江省人民出版社.2003.
注釋:
①黑龍江省齊齊哈爾礦產勘查開發總院2008《黑龍江省呼中區三十一公里、前進林場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
孫福鑫(1985-),男,遼寧大連,碩士,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