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科研崛起 深圳智能機器人走向國際
“科技創新的承擔單位由小眾向大眾展開,在保持原有高等院校科研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和地位。”3月18日,深圳市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從政策保障和戰略引領角度助力深圳的科技創新發展。近年來,依托日漸崛起的基礎科研力量,機器人已成為深圳科技創新領域發展極其迅猛的科研項目之一。據全球機器人領域權威媒體、美國《機器人商業評論》近期發布的一項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在第五屆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50家機器人公司名單中,3家中國公司首次上榜,其中兩家與深圳密切相關。
機器人為啥這么熱?它的魅力來自哪里?近日,晶報記者實地走訪機器人研發企業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本土機器人的誕生和成長歷程,并從中探索深圳本土科技創新的“新常態”。

工程師在對智能機器人進行檢測

工程師在對智能機器人進行檢測
“孩子要學習英語,以前是我陪他讀,現在是阿爾法陪他讀。”前些日子,深圳市優必選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鵬收到一位消費者的回復,看到阿爾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便利,讓他感到欣慰和充滿成就感。
阿爾法是一臺擅于手舞足蹈、能說會道的智能機器人,雖然只有大約50厘米高的個子,但集跳舞、唱歌、講故事、回答問題等才能于一身。在今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和元宵晚會的舞臺上,它們還向全國觀眾展示了獨門絕技。
阿爾法的功能是如何實現的?鄧鵬解釋說,那是來自一套與手機終端連接的3D編程程序。“以前要讓機器人動,是一個很復雜的程序書寫過程,而現在,我們做的是把它簡化,讓普通百姓也能編程。”鄧鵬擺弄著桌上的阿爾法機器人說,最初在PC端可視化編程,由電腦記錄動作。但現在,編程可通過手機實現。“擺弄一下胳膊或雙腿,安裝在手機端的App自動記錄,最后再回讀每個步驟,整套編程也就順利完成。”
積木機器人是另一個讓他得意的作品,它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可以組裝成長頸鹿、大象等不同形態的動物,再通過手機編程控制。此外,該款機器人還具備雙通道社交功能。鄧鵬說,以前,消費者購買了什么產品,使用情況怎么樣,研發方和銷售方不得而知。但積木機器人可以通過App連接全球各地的消費者,不僅隨時掌握消費者使用積木機器人的動態,還有助于全球孩子溝通和共享拼裝積木的點子。
投資千萬元掌握研發技術 “2008年的時候還沒成立公司,只感覺做機器人挺有意思,是個方向,就開始研究機器人怎么做。但始終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彎,就是四伏舵機。”鄧鵬指著機器人的膝蓋和胳膊肘解釋說,四伏舵機是機器人的運動關節,由芯片、齒輪、馬達和檢束組成,它的存在賦予了機器人靈活運動的能力。但在當時,國內只生產用于航模的舵機,用于機器人的零配件則需要從海外購買。
鄧鵬回憶說,在當時,購買一個四伏舵機大概需要100美元,而一臺機器往往需要16個舵機,共計1600美元。如果再加上五金、鈑金、中央控制系統等部件,成本相當昂貴。
“國內也沒有哪家企業在做這個東西,那就我們自己做。”鄧鵬說,為了突破技術瓶頸,從2008年開始,團隊開始投入四伏舵機的研發設計當中。怎料規劃投入的千萬元資金完全不夠,創始人周劍甚至通過賣房賣車來籌措資金,在融資之前總共投入6000多萬元,直到2012年才實現技術攻克,并成立了公司。拿著僅剩的最后幾千元錢,他們帶著裝載四伏舵機的智能機器人進行路演,幸運地獲得比亞迪創始人夏佐全的認可和資助,自2013年起,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
“全球只有四家公司能做這種四伏舵機,分別來自韓國、瑞士、日本,然后就是我們,全世界只有四家能做,這是我們的核心技術。”鄧鵬自豪地表示。
在鄧鵬的辦公桌上,一臺約有40厘米高的白色高達機器人安靜地站立著,被裝甲層層包裹的身軀霸氣外露,但正因為這身裝甲,讓它沒能走上生產流水線。
“這是以前開的一個模具,花了幾百萬元,但是做出來后發現沒用。因為高達機器人有很多重裝甲,運動起來不方便,再加上涉及到國外高達機器人的形象,只能忍痛舍棄。”在鄧鵬看來,創業過程中的彎路常常出現。除了技術攻關、開模具,公司還曾因為地租價格太貴輾轉反側于多個片區,最后才落戶南山。
雖然家在深圳,但智能機器人一刻也不閑著,在海外露面是常有的事。2015年1月28日至31日,阿爾法機器人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2015年11 月11日,阿爾法機器人又登陸美國的Indiegogo眾籌網站,上線僅9天金額就已突破100萬美元,鄧鵬表示,科技類產品眾籌的案例不少,但在短短幾天時間內能突破百萬美金的非常少,國產的產品在美國眾籌破百萬的成功案例僅有兩家,優必選是其中一家。
“我們現在在美國國際化布局,研發、設計、營銷、市場等都將在美國落地。”鄧鵬說,企業國際化除了讓產品“走出去”,還要積極與國外的高科技研發團隊合作,引入海外優秀人才,提升產品研發技術、設計、營銷等領域的質量。
走進科技企業的測試區,智能機器人無處不在。記者看到,每一臺辦公桌上都行走著智能機器人,從它們身上延伸出多條電線至電腦終端,科研人員也會埋頭挨個測試機器人的運動功能。鄧鵬介紹,盡管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在美國設立分公司,但機器人的研發項目仍設在深圳。
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的鄧鵬曾在國內知名地產企業工作,但他卻選擇拋棄高薪待遇投身于深圳科技產業。談及原因,他表示,深圳一直是電子產品和系統集成的聚集地,多種領域的信息導入技術都位于最前端,資本市場也發育得比較完善,傳統制造業做了幾十年讓深圳具備齊全的產業鏈,硬件創業最好的位置就在深圳。
“在上海需要配套的零部件或芯片時,常常得通過網購,但在深圳可以直接到現場采購。”鄧鵬認為,產業鏈是深圳研發本土機器人的關鍵,也是推動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前提。在上游,深圳建有深圳先進院、清華大學、哈工大等產學研結合的研究院所,在下游,打造有應用市場,再加上較高的城市消費水平,使位于鏈條中間的企業可以快速形成一個閉環。“選擇深圳,因為她是未來全球硬件的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