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內燃機行業發展平穩,優化促進提升
常態,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現在各行業都在進行新常態下的轉型調整,內燃機行業也不例外。業內專家認為,在這一輪中國經濟普遍進入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的形勢下,內燃機行業對于新常態下的轉型升級明顯更有信心。
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邢敏表示,“內燃機工業的生產運行已經連續三年都保持著一種低位、穩步的增長態勢,而且是在國家產業政策引領下的一種健康增長,我們早就進入這種常態了,行業整體上來說是比較穩定的,不像其他行業可能會出現問題,而企業在應對一些經濟運行中所出現問題的能力也是比較強的。”
去年中國內燃機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達9.82%,增長額為199.01億元;全年內燃機工業的總功率突破了20億千瓦;全年累計出口金額146.25億美元,同比增長11.95%,累計進口金額121億美元,同比增長7.13%。這些都表明了我國的內燃機行業運行還是十分平穩的。
商用車“國四”排放標準已于2015年1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開始實施;摩托車已經在執行三階段的排放標準;正處于執行二階段排放標準的小通機,正在研究和制定三階段的排放標準;而非道路工程機械和農用機械也將于今年10月份執行國家三階段的排放標準。
“我們始終在圍繞著節能減排這個牛鼻子,調整我們的產業結構、加強內燃機的創新驅動;圍繞著節能減排,制定行業的標準……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用節能減排把這些都貫穿起來,整個行業確確實實在圍繞著這些文件與標準去努力。”邢敏說道。在他看來,政策法規的督促與排放標準的限制,實際上促進了行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排放標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排放限制標準,其對企業技術能力的提升、創新轉型等等都帶來很大的促進。你仔細琢磨一下,在排放標準的轉換過程中,其實就是技術提升的問題。”
越來越嚴格的法規標準,并未給行業的發展帶來阻力,反而促進了行業內企業對于新技術的研發投入。據了解,內燃機行業已經連續幾年都拿到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在110家行業排頭兵企業中,60%左右的企業擁有國家級或省級技術中心;濰柴、玉柴、錫柴等骨干企業更是在引領著行業的技術創新。可以說在新常態下,內燃機行業也在穩步健康的發展。

內燃機是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農業機械、漁業船舶、國防裝備、地質和石油鉆機、旅游運動器械、園林機械和各種通用機械的主導動力設備,內燃機工業是重要的基礎產業。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內燃機工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內燃機產品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內燃機生產和使用大國。
據不完全統計,內燃機行業目前約有3000家制造企業,全行業從業人員近40萬人。截止到2013年底,內燃機行業工業總產值突破了3700億元,總產量7700萬臺,總功率15億千瓦。各類內燃機產品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并有相當數量產品以單機或隨配套主機出口到國際市場。
據了解,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內燃機產業持續發展。根據中國內燃機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內燃機行業發展速度以持續穩定和有序提高的特點運行。產品產量年均增長預計在6%~8%,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預計在8%~10%,經濟效益年均增長預計在10%~15%。
產品產量按配套使用用途預計:車用內燃機3000萬臺;工程機械用內燃機100萬臺;農業機械用多缸內燃機50萬臺;農業機械及其他用途單缸內燃機700萬臺;摩托車用汽油機2600萬臺;通用小型汽油機2800萬臺;固定機械用內燃機80萬臺;中小型船舶用高速內燃機80萬臺;船用(中低速)、鐵路及石油鉆探用內燃機5萬臺;國防工業、特種裝備及其他用途內燃機5萬臺。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內燃機工業發展雖然迅速,但是整體規模優勢不突出,產量很大但效益不高,制造體系水平參差不齊,總體水平不高。產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弱。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內燃機先進技術軟件的開發能力落后,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整機和零部件產品的研發過多地依賴于國外。市場環境和結構可優化空間很大。
據悉,不久前召開的在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2015年度產業升級重點支持專項項目申報準備工作情況說明會”上了解到,為加強內燃機生產制造企業產品研發;穩定生產制造;實施科學質量管理;規范行業市場秩序;維護用戶合法權益;保護內燃機制造企業科技投入的積極性;抑制低水平、重復投資建設;控制內燃機落后產能盲目擴張。按照鼓勵技術進步、規范競爭行為、促進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的原則,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正式組織實施《中國內燃機工業產業規范條件》,這對內燃機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新能源內燃機總體呈現平穩趨勢,隨著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召開,環保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新政策的引導、新能源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民眾對新能源接受程度加深,相信新能源內燃機在2015年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