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建平
弘揚工匠精神 建設制造強省
蘭建平
一流的創新產品、一流的消費體驗,需要一流的設備,更呼喚一流的工匠。踐行工匠精神,關鍵要做到“由近向遠、由多向少、由工匠向創客、由快節奏向雅時尚”四個轉變

“德國制造”的背后是什么?為什么8000多萬德國人口能創造出2300個世界名牌?靠什么把“Made in Germany”從“劣等貨”變成“優質品”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還是工匠精神!
人的因素,是產業轉型、產品升級中最能動的因素。過去的30多年,浙江依靠浙商精神發展市場經濟,從“輕小集加”的鄉鎮工業、塊狀經濟起步,解決了“我無人有”的難題,帶動浙江從經濟小省走向經濟大省。未來的30多年,浙江要依靠工匠精神提高供給質量,在七大萬億級產業上再次起步,進一步解決好“我有人優、我優人新”的問題,打好“浙江制造”的攻堅戰,促進浙江從“制造大省”走向“制造強省”。
人才始終是浙江經濟發展的最大資源。浙商是浙江的魅力,浙江是浙商的根。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是,30多年的改革開放,浙江之所以能夠從資源小省、經濟小省實現向經濟大省的跨越,從資源稟賦的邏輯上看,始終不變的一個優勢資源就是人才優勢、浙商資源,就是企業家。企業家的創新創業精神,這是“十三五”乃至今后較長一段時間里區域經濟發展的大問題、“中國制造2025”立足解決的大問題。
新工業文明時代需要工匠精神。在市場需求、主導技術、要素資源、政策制度等內外因素作用下,新型工業化不僅僅是物質數量的增加、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也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提升、生活方式的提升,更是工匠精神的呼喚、工匠文化的呼喚。在抓住科技革命所帶來產業變革機遇的同時,更需要從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上,去尋求有靈魂、有特色、有溫度、有情懷的工業化之路,一條能夠為全球不同國家和民族所共同接受的包容發展之路。
樹立“工匠精神”,將帶動我們的制造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從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瑞典“水晶工匠”喬納森,到德國“汽車狂人”寶沃、美國“創新領袖”喬布斯,工匠用高品質產品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即使在現代工業體系的頂端產業里、生產高度自動化的高端裝備領域,也都保留著獨當一面的手工工匠——如“兩絲”鉗工顧秋亮(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航空“手藝人”胡雙錢(C919大型客機)。離開了大國工匠,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國制造。
工業化的變革是車間的變革。從人類工業化的軌跡上看,人類文明迄今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大量使用、機械化迅速推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動機的大量使用、自動化迅速推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計算機的大量使用、信息化迅速推廣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分析每次工業革命的起點,演化經濟學家威廉·拉佐尼克在《車間的競爭優勢》中指出,歷次工業革命都是從車間開始的。從人的角度上看,都是從一線生產工人開始的。每一次工業革命,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產品、一條流水線、一個企業,更改變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民族叢林中的地位。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催生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德國工業4.0、美國再工業化、中國制造2025為標志的工業化發展,將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場革命中,中國要抓住機會,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制造業進入第一梯隊,變革的重要場所仍然在車間。
車間變革的根本是人的現代化,是工匠精神的現代化。一個可以預見的場景是,大量的現代化裝備已經開始大規模替代傳統工廠的“鐮刀和斧頭”,在過去的3年中,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根據權威數據,浙江全省的機器人市場已經超過2000億元,可以說發生在車間的這場變革已經開始。然而,與這個變革并行的兩個現象值得高度關注。這兩個現象分別是,一是在過去的10多年中浙江全省引進的外來務工者超過2000萬人,浙江成為了創業者的樂園,更成為打工者的天堂;二是浙江工業增加值率不到20%。這組數字里共同的特征是都有一個“2”字,卻有著不同的含義。產業結構反映的是就業結構,就業結構也映射出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數據說明了浙江工業仍然“一流的裝備、二流的企業、三流的產品”。實踐證明,浙江在推行機器換人的戰略中,要注重大量的“方法”和“工具”現代化,更要注重生產力中最能動的要素,“人”的現代化。
培養現代工匠,把“工匠精神”滲透到每一個制造業工人和管理者的心靈深處,把精益求精、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關鍵做到由近向遠、由多向少、由工匠向創客、由快節奏向雅時尚“四個轉變”。
在指導思想上,要“由近向遠”轉變。注重當前,更注重長遠。要借鑒“德國制造、瑞士制造”等成功的經驗,面對浮躁,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著眼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要從“一年磨十劍”向“十年磨一劍”轉變,要從“今天努力賺錢”向“明天更加值錢”轉變。
在發展方向上,要“由多向少”轉變。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浙江縣域經濟發展,在生產方式是典型的“多、齊、低”,品種多、門類齊、價格低。正所謂“不怕你買不到,就怕你想不到”,絕大多數“工業品”離“工藝品”還差很遠。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發展的實踐去看,更加精準地專注在更少范圍內的制造業上,減少產品門類,提高產品品質,努力實現從“標準制造”向“制造標準”轉變,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要在“少(門類少一點)、精(品種精一點)、高(附加值高一點)”上下功夫,努力使每一件工業品都“匠心獨運”,“形是神更是”。浙江42個產業集群示范區,示范的意義就在于此。
在精神主體上,要“由工匠向創客”轉變。“工匠精神”是企業家與員工的共同價值觀,是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追求。大多數知名浙商,其骨子里流淌著工匠精神的血液,身邊集聚了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創客”,因而能夠創辦出有人文關懷的知名企業,能夠創造出有氣質追求的知名產品。培育集聚極具工匠精神的創客,企業家要把社會責任擔當起來,圍繞改善制造業形象、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來集聚有情懷的工匠、制造有溫度的產品。做一名有工匠精神的創客,打工者要把職業成長路線規劃起來,圍繞終身職業追求、精雕細琢的精神,努力和企業構建命運共同體,以主人翁的心態來打磨產品、創造產品。
在社會期待上,要“由快節奏向雅時尚”轉變。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出活”要有耐心,培育“工匠”,更加要有全社會的耐心。轉型升級發展需要大批的“工匠”,但是“工匠”不是流水線可以制造出來的。培育工匠要靠職業教育,更要依靠全社會去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當然,順應這樣的趨勢,教育改革的方向,要培育大師,更要培育“工匠”,要在學歷上做文章,更要在能力上下功夫。
弘揚有情懷的工匠精神,傳遞有激情的浙商魅力,追求有靈魂的工業化,是轉型升級的重要追求,是實現工業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一流的創新產品、一流的消費體驗,需要一流的設備,更呼喚一流的工匠、一流的浙商。浙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把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融合起來,根植于浙江量大面廣的終端消費品生產、根植于浙江萬億級產業的中高端發展,讓廣大消費者在享受到中國制造、浙江制造的價值實現的同時,更能夠體驗到中華文化、浙江精神的魅力,才是踐行《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的最高目標。
作者為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博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