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生態辦 湖州市發改委
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
——湖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湖州市生態辦 湖州市發改委
堅持以理念引領為先導、以環境治理為基礎、以綠色發展為核心、以文化培植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子,探索形成了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湖州作為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誕生地、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發源地、“生態+”綠色發展的先行地和全國首個地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肩負著先行先試、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驗的重要使命。多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部委和省級部門的精心指導下,湖州堅持以理念引領為先導、以環境治理為基礎、以綠色發展為核心、以文化培植為支撐、以制度創新為保障,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子,探索形成了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局面。、
堅持問題導向,積極開展治水治氣治礦等專項治理,有力推動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是重拳治水讓水更凈。全面實行四級“河長制”,實現7373條、9380公里河道“河長”的全覆蓋,2014年以來完成了245公里垃圾河、259公里黑臭河治理任務,在全省率先消除了市控斷面劣V類和V類水質。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在全省率先實現鎮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規劃保留自然村污水處理覆蓋率達70%、農戶受益率達56%。近年來,全市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市控以上Ⅱ-Ⅲ類水質比例達到96.4%,“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已連續兩年奪得全省優秀市“大禹鼎”。
二是攻堅治氣讓天更藍。堅持立足當前、主攻內因,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治霾318”攻堅行動,重拳出擊“治揚塵、治廢煙、治尾氣”,重點解決了18項具體突出問題,PM2.5濃度持續下降,2015年下降至56.9微克/立方米,日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24.4%,今年上半年又下降了15.4%,下降幅度位列全省第二。
三是鐵腕治礦讓山更青。嚴格執行“四控雙停”措施推進礦山綜合治理,率先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在產礦山全部達到市級以上綠色礦山標準,實現了尾礦和水的循環利用。
湖州市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機制,大力推進生產方式的綠色化,使生態優勢最大限度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全力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制定出臺《關于大力推進“生態+”行動的實施意見》,以“生態+”引領生態農業、綠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著力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扎實推進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深入實施“四換三名”和“兩化”深度融合工程,著力把產業結構調“高”、經濟形態調“綠”、發展質量調“優”。
二是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以重點產業循環園建設為載體,著力構建“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安吉縣獲批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縣,德清縣成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縣,長興縣和安吉縣獲得省清潔能源示范縣,南潯區成為國家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全市所有開發區、工業園區均已列入省級以上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在蓄電池、礦山開采及紡織、建材、機電、種養殖等行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化循環經濟模式。
三是全面推進節能減排。鎖定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加快推進印染、化工、造紙和制革等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完成年度國家重點減排項目治理和涉及水污染、農業源、大氣污染的減排項目,2015年,全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下降3.27%、2.88%、1.73%、12.33%,4項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初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分別完成“十二五”總任務的172%、102.8%、120%和152.4%。

湖州市堅持把生態文化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揮生態文化引導作用,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公眾參與的全民行動。一是大力弘揚生態文化。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深入挖掘湖州溇港圩田、桑基魚塘、絲綢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傳統地域文化,努力做到“一鄉一品”“一村一韻”。
二是切實加強教育引導。將生態文明列入黨校干部培訓的主體班次、干部網絡教育的必修課程以及全市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全市黨政干部參加生態文明教育培訓的比例和學生環保教育普及率均達到100%,進一步確立了干部和師生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倫理道德觀。
三是積極引導公眾參與。大力倡導和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組織開展“生態文明、我們先行”“尋找我們的金山銀山”和“2015年生態鄉鎮巡禮”等系列活動,深入開展生態縣區、生態鄉鎮、生態村居以及綠色企業、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飯店、綠色家庭等創建活動,大力倡導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等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發布《市民生態文明公約》,設立“湖州生態文明日”,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認同感、參與度不斷提升。培育壯大民間環保組織,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初步形成了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公眾共同推動的大格局。
湖州市以立法、標準、制度“三位一體”有序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一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立法。2015年,湖州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后,確立了“1+X”的生態文明建設法規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目前,《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條例》已頒布實施,成為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從規劃建設、制度保障、監督檢查、公眾參與等方面作出規定,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二是創新開展生態文明標準化建設。湖州是目前唯一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復的全國生態文明標準化示范區。已制定出臺了《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標準化建設方案》,編制了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兩年工作計劃,建立了32項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標準導向目錄,啟動了《湖州市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指南》編制和首批23項市級以上標準制訂修訂及20個生態文明標準化示范點創建,為固化先行示范區建設成果奠定了基礎。
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兩項國家試點,完成了2011-2015年全市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負債表編制,制訂了自然資源資產保護與利用績效評價考核暫行辦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暫行辦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得到了國家督察組肯定,在全國交流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受到多個部委好評。出臺了推進“生態+”行動實施意見、提高環境資源利用水平若干意見和促進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辦法。建立了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組建了市級環境權益交易中心。實施了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縣兩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
下一步,湖州將以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動力,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按照習總書記指明的方向,堅定不移地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下去,突出綠色產業這一核心,夯實生態環境這一基礎,放大城鄉統籌這一優勢,釋放改革創新這一紅利,把握發動群眾這一關鍵,以更加堅決的姿態、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努力把湖州建設成為“空間布局科學合理,產業發展綠色低碳,資源利用節約高效,城鄉建設美麗宜居,生態環境自然秀美、生態文化普及深入”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貢獻、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