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歡政 矯旭東
點面結合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杜歡政 矯旭東
浙江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引領,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抓手,從點和面上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綠色浙江、美麗浙江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戰略謀劃,著力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奮勇前行。
2015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全黨、全社會要積極行動,深入持久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時隔半年,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支持各地區根據總體方案確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大膽試驗。同時提出,到2020年,要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浙江省在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進程中,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引領,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抓手,從點和面上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綠色浙江、美麗浙江。
(一)浙江省情概況及生態文明建設歷程
浙江的環境容量相對較小,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十分有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強生態環保、走生態文明之路,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浙江率先從“成長陣痛”中驚醒。歷屆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在全國較早地開展了生態省建設,致力于探索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之路,大致歷程包括以下幾個階段:一是“生態省”建設階段(2003年-2009年)。2003年,浙江省啟動生態省建設戰略,歷時7年,浙江省全力建設生態強省。二是“生態浙江”建設階段(2010年-2012年)。2010年,浙江省委作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將“堅持生態立省方略,加快建設生態浙江”作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現代化浙江的重要任務,提出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三是“美麗浙江”建設階段(2013年-2016年)。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號召全面推進“美麗浙江”建設,再次契合“美麗中國”的發展脈搏。從綠色浙江到生態浙江,再到美麗浙江,既一脈相承又層層遞進,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理念上的升華、在實踐上的提升。
(二)推進國家級和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
2014年5月30日,國務院批復浙江省政府,原則同意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浙江省以此為契機,全力推進湖州、杭州、麗水三個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同時,在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確定衢州市、海鹽縣、仙居縣、天臺縣、泰順縣、文成縣等6個市(縣)作為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開展了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創建工作。
浙江省將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作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高度融合的實現路徑,深化改革創新,完善政策機制,對接國家部委、借勢發力,確保示范區建設取得新成效、新經驗。從浙江省省情、實際出發,不斷優化“詩畫江南”宜居環境,努力實現“天藍、水清、山綠、地凈”,建設“兩美浙江”,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積累有益經驗、探索有效模式、樹立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一)注重“綠色GDP”政績考核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其中很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推動制度建設,《意見》提出要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大幅增加考核權重,強化指標約束,不唯經濟增長論英雄。完善政績考核辦法,根據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別化的考核制度。

浙江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注重“綠色政績”考核,主要從創新完善“綠色政績”考評指標體系、“綠色政績”考評方法體系、“綠色政績”考評主體體系、“綠色政績”考評成果應用體系四個方面,來增強政績考核的生命力。
(二)創新探索“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戰略部署。《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國發[2013]5號)把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載體,選擇100個左右的市縣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市縣,通過創建一批循環經濟示范市縣,走集約、低碳、綠色城鎮化發展道路,打造經濟跨越轉型升級版。“十三五”規劃進一步提出要加強綠色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
資源產出率是《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確定的循環經濟綜合性指標,“十二五”期間國家層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但省域層面尚無統計基礎和經驗。近年來,浙江省在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方面開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為摸清省域層面資源產出率基礎與提升潛力,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將《浙江省提高資源產出率課題研究》列為2014年度委重點課題,歷時一年半時間,著力實現“四個一”,即:探索建立一套省域層面規范的資源產出率測算方法,建立一本省域層面主要資源生產消費資源帳,提出一個資源產出率評價體系,建立一張省域資源產出率提升路徑和政策建議的路線圖。
浙江省以平臺建設為重點建立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以永康市為案例建立的循環經濟核算統計調查平臺,實現了數據填報與審核、資源產出率計算、預發布的智能化,是我國首個完整的縣域資源產出率統計核算體系。同時,浙江省還正在推進全省的資源環境監測平臺前期準備工作。
在明確資源產出率提升路徑的前提下,浙江省以示范試點為抓手推進資源產出率的基礎評價考核體系建設,圍繞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園區循環化改造、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基地”建設等循環經濟的重點工作,要求地方積極開展資源產出率的基礎統計與評價考核體系建設,部分地級市和市縣已在著手開展建設方案的相關工作。
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先試地區,浙江省如何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和提高資源產出率途徑為抓手,總結有效做法,創新方式方法,探索實踐經驗,提煉推廣模式,完善政策機制,以點帶面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十三五”期間,浙江還將啟動新一輪“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圍繞八大綠色發展目標,深入開展11項行動,到2020年形成比較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省,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美麗中國先行區。
作者:杜歡政,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矯旭東,長三角循環經濟技術研究院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