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緊運行及其自我增強機制


浙江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當前是國民經濟從寬運行向緊運行陡變的轉折期,“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一旦渡過這一轉折期,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動態均衡期
國民經濟緊運行是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經濟緊運行,顧名思義系指經濟運行的要素供給、需求狀況等均較緊。
當前是國民經濟從寬運行向緊運行陡變的轉折期,“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一旦渡過這一轉折期,由于勞動所得占比和消費地位逐漸提升,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動態均衡期,形成結構持續優化提升的緊運行,或將繼續具有較強內生動力。
中國經濟曾長期處于寬運行狀態,并逐漸導致擴張性結構失衡。一是動力結構失衡,形成出口投資依賴;二是分配結構失衡,勞動所得占GDP比重持續走低;三是需求結構失衡,消費率持續走低和積累率持續走高。在這些狀況下,國民經濟可以不依賴國內消費而仍較快增長,中國經濟逐漸遠離他的人民,各種社會問題逐漸嚴重。
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逐漸終結。出口成本上升加之競爭對手四起,且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出口頓現頹勢。企業利潤斷崖式回落,投資增速較快下降。然而中國經濟歷經近40年快速增長,改革大步推進,微觀相對堅實,具有應對重大危機的能力:就業仍相對較好,未出現企業大面積倒閉潮,金融在封閉的市場體系中,加上政府調控,潛在風險暴發可能性尚不至于較大。與此同時,由于居民收入增長回落較少,形成收縮性結構優化,支撐中國經濟至今并未出現所謂的“硬著陸”。
具體表現在:一是分配格局從有利于資本向有利于勞動轉變。這是居民收入增長持續快于GDP增長的必然結果,促進消費增長回落較少,支撐經濟增長。二是增長格局從出口投資為主向消費主導轉變。現在,最終消費占GDP比重與最終消費增長對GDP增長貢獻已經大于50%,城鄉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正在上升。三是增長動力從要素推動為主向創新推動為主轉變。中國經濟增長三源泉,惟技術進步因與發達經濟體有較大差距,仍有較大潛力。
當前收縮性結構優化具有被動性及脆弱性特點。正是由于勞動供給總量短缺,凸顯了勞動分配地位;正是由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放慢,凸顯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正是由于工業增長放慢,凸顯了服務業增長地位;正是由于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倒逼企業創新。同時居民收入增長相對較快,形成收縮性結構優化的重要支撐,不過這由于出口投資增長的不確定性,增長基礎并不穩固。
中國經濟或有可能正在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消費主導的第三波中高速增長。第一波是走出短缺經濟的較快增長,第二波是外需主導的更快增長。這三波經濟增長均有一個關鍵因素,即勞動相對價格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中國經濟勞動所得占GDP比重從1983年開始下降,至2011年降至歷史最低,然后持續上升。由此認為,中國經濟是從勞動相對價格降低,且因大量引進技術及經濟規模快速增大,開始形成成本下降型的資本快速擴張;2011年以來出現的勞動相對價格上升,將形成激勵約束增強型的資本優化升級,倘若其他相關狀況較好,或將促進經濟繼續中高速增長。
因此,當下存在著一個勞動價格相對變動導致的自我紓解機制。勞動工資增長相對較快,城鄉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續上升,增強資本優化提升的約束激勵,紓解經濟緊運行困局,進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科學發展局面下,形成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的自我增強機制。一是從要素供給端,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控制成本,加強技改和創新;二是從市場需求端,促進企業銷售增長及其改善,提高產品品質,優化提升產業結構;三是從社會發展端,促進勞動地位提高,提升國民素質,加快社會發展,改變寬運行下社會發展支撐較弱局面,大大增強社會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
不過,需指出的是,如果民間投資繼續回落,則收入增長快于GDP或較難持續。在這一情況下,經濟增長前景或將較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