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的“現在進行時”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杭蕭鋼構:由實向虛、退二進三,避重就輕、“聚義造反”
日前我和浙商發展研究院的“同事們”去“杭蕭鋼構”走了一趟,實在是受教良多。隨行的《浙商》記者立馬寫出一份報道,其中點到我在座談發言中的一個建議:“未來杭蕭鋼構如何從重資產模式轉向‘輕平臺’模式”,就此我再多說幾句。
重資產應和輕資產相對,產業鏈應和價值鏈相對,建筑制造應和綜合服務相對,生產施工企業應和服務型平臺相對。其實,我的原意是指像杭蕭鋼構這樣的企業,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并最終完成自身發展定位的提升和模式的轉型:即由長于建設制造的重資產企業,實質性地轉向長于綜合服務的輕資產平臺。一定意義上,或可換句比較直白的話就是“由實向虛、退二進三,避重(資產)就輕(資產)、‘聚義造反’——轉型升級的‘現在進行時’!”
這句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呢?杭蕭鋼構原為一家主要從事鋼結構制造和鋼結構房屋建筑的工業(制造業+建筑業)企業,今后要努力成為一家以設計總包(以設計為龍頭的總承包)、科技研發、專利標準、組織管理、品牌營銷、投融資等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業務的綜合服務商,要以自身強烈的綠色發展情懷(“聚義”),引領建筑領域的顛覆性變革(“造反”)。
事實上,早在“十二五”時期,杭蕭鋼構已經作出了企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決策并切實付諸實行:在多高層鋼結構房屋的建筑布局、結構類型、樓板墻體、抗震防火等方面,他們已取得了300余項國家專利,主編和參編30多個地方、行業和國家標準及規程規范。在他們的對外宣傳上,也確認自己就是一家“集‘總承包、設計、生產、建材和開發’五位一體的綠色建筑集成服務商”。但是,轉型升級還處在“現在進行時”,還遠沒有到位。
在我來看,對發展到今天的杭蕭鋼構來說,還需要“與時俱進、更上層樓”。做強杭蕭鋼構的百年基業、在房屋建筑領域推動實現人類社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肯定是“單銀木們”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個堪稱宏偉的終極目標,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路徑和重點或許是不同的。但杭蕭鋼構經過近30年的歷練和積累,包括經受了那次轟動一時的股票風波打擊,現如今他們已經把“草創階段”需要解決的最重大問題,都已經較好地解決了,已經進入了一個轉型升級的新階段。
要說機遇,以鋼結構建筑為重要表征的建筑工業化已成為世界潮流。在當今歐美和日本建筑工業化率已高居50%-70%,中國的這一比例僅為3%-5%。以至于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設計大師梁思成,早在半個世紀前寫就的隨筆:《從拖泥帶水到干凈利索》,至今仍被視為“建筑工業化的深刻洞見”而被人們反復引述。
中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何以消化?“打小(企業)壓低(水平)掃僵(僵尸企業)”的“去產能”雖屬必要,但開拓鋼材的新用途和新市場則更為“積極”。中國鐵礦石資源嚴重短缺,在房屋建筑中大量采用鋼結構,可回收循環利用,既減少環境污染(建筑能耗和建筑垃圾,都占到國家總能耗和社會垃圾的接近一半),且“藏鋼于房”“藏礦于國”,又何樂而不為呢?在環境影響高敏、人工工資暴漲的今天,類似杭蕭鋼構這樣的構件標準化、生產工廠化、施工機械化、裝修一體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業,已對傳統的秦磚漢瓦、手工砌筑具有了革命性的意義。
要說技術,杭蕭鋼構已經有了最新一代的“鋼管束混凝土束剪力墻體系”,并經權威部門鑒定和實踐驗證,且建造成本已和傳統技術持平。要說業績,2015年比上年凈利潤的增長翻番,更能顯示其無可阻遏的高成長性。全國20多個加盟企業的“望風來投”“強強聯手”,足以證明其品牌技術和市場營銷的含金量和吸引力。要說資金,無論是A股市場的逆風漲停,還是互聯網時代的“眾籌眾創”,都表明企業已進入到“不差錢”的境界。說到底,這還不是單純的哪一項或某幾項強大,而是作為一個引領發展潮流的綜合服務商的所有基本點,在杭蕭鋼構多年的奮斗中已然基本夯實,由此順勢而為的轉型升級,已在杭蕭鋼構的前進道路上實質性地啟動了。
“由實向虛、退二進三;避重就輕、‘聚義造反’——這就是杭蕭鋼構轉型升級的“現在進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