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對非公經濟的認識


浙江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民間資本社會化是必然趨勢,稱之民間經濟顯然比民營經濟更為確切,這體現的是思想、視角、立場等的重大轉變
30多年前放開民間經濟發展的初衷,是改善和增進廣大人民群眾福利。時至今日,考慮到由此圍繞著的種種爭論和事實上的限制,完全有必要回復初心,“回到作為交易基礎的共同正義感”。既然這是一條有利于改善和增進人民群眾福利的成功道路,我們不僅應繼續堅持,而且應積極深化。
最早改革起步的安徽小崗村,以及浙江溫州、義烏等地,無一不是為了維持簡單生存而開始大包干,以及發展非公經濟。而當地黨委政府之所以容忍乃至允許這些突破,就是基于黨和政府“必須能讓人民群眾吃上飯”——這一不言自明的社會倫理。
這種不言自明知識至少有三個特點:一是不需實踐經驗證明;二是不需理論分析論證;三是基于前兩者而執行實施較易。簡單地說,讓人民群眾吃上飯難道還需要爭論嗎?還能阻礙嗎?還能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嗎?昔日弱小的非公經濟,今日形成如此巨額資產,具有對經濟發展和運行的高度重要性,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使然。
一是沿海企業家脫穎而出。他們一手大批雇用農民工,一手大批引進境外技術裝備。產品先是大批銷往“三北”即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令國企和城鎮集體企業相繼出局;然后大批出口,令歐美日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生存。別看一些人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說得云里霧里,基本情節并不復雜。
二是抓住短缺經濟機遇。我1980年剛進省政府辦公廳時購買的永久12型自行車,是機關事務管理局給的票。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些日用工業品仍比較短缺,這給那些極其弱小的個體私營經濟創造了巨大的商業機會。浙江的個體私營經濟不僅樂此不疲地大量生產低檔次日用工業品,還接過了城里國有企業零配件生產的所謂“脫殼下放”。
三是踩在發達經濟體肩膀上。當加之于人民群眾身上種種束縛被消除之后,發達經濟體及時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先進實用知識、緊缺原材料和重要配件以及市場空間。在浙江高密度均質化空間環境下,關于工業發展的知識及相關信息,像空氣一樣彌漫于特定區域。在樂清柳市鎮,幾乎老少婦幼皆知低壓電器的相關知識和銷售信息。
值此中國經濟最需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大幅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以及加強自主創新關口,民營經濟卻嚴重缺乏必要信心。今年1-5月全國民間投資同比增長僅3.9%,自2011年9月達到最高點的34.8%后,連續56個月回落。當下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舉措,就是實施重大政策調整。
具體而言,在競爭性領域置非公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具有同等地位,享有同等政策待遇和準入條件,享有同樣的負面清單管理。著手進行一系列技術細節改革,清除加之于民間經濟身上的天花板、彈簧門、玻璃門等種種歧視。按照“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系列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重構企業發展信心。
進一步創造非公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實施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系的一系列改革。給予省及省以下政府更大的經濟管理職能和權限,尤其是對沿海省份,要求其自行平衡建設資金,建立地方政府破產及救濟機制,增強地方政府自我激勵和約束,優化提升市場秩序。消除中央政府一些部門和個人“尋租”行為,避免中央政府掌控的公共資源按“跑部前進”和親疏遠近分配的做法,提高市場化水平。
至于非公經濟提法本身,是鑒于當時公有制經濟比重仍較大的實際提出來的,應該只是一個權宜的過渡性提法。這在當前競爭性領域已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且民營經濟正在大規模進入社會發展領域等情況下,這個“非”字已不合時宜。建議在正式規范場合下不再使用非公經濟提法,而以民間經濟、民間企業提法替代,以與國有經濟、國有企業相對應。
民間資本社會化是必然趨勢,且民間資本也可由國有企事業機構運營。因此,稱之為民間經濟,顯然比稱之為民營經濟更為確切。或許有人會說,這種提法的改變沒有什么意義。然而,這體現的是思想、視角、立場等的重大轉變,將對正在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社會具有深刻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