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黃道連
(1、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廣東 中山 528437;2、南方醫科大附屬中山市博愛醫院,廣東 中山528400)
642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實驗室檢測結果與病因分析
李雪1,黃道連2
(1、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廣東 中山 528437;2、南方醫科大附屬中山市博愛醫院,廣東 中山528400)
目的 探討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組成,對比分析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水平。方法回顧分析642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的臨床資料以及血清膽紅素檢測結果。結果 642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生理性黃疸458例(71.34%),病理性黃疸184例(28.66%),其中包括ABO溶血病58例、感染52例、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癥31例、圍生因素所致26例、其他因素17例。病理性黃疸組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顯著高于生理性黃疸組(P<0.01)。結論 ABO溶血、感染、G6PD缺乏癥是病理性黃疸的主要病因,病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水平明顯高于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指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的臨床現象。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多種疾病的重要病理表現,嚴重時可引起核黃疸,造成新生兒嚴重后遺癥甚至死亡[1],因此臨床應予以重視。本文即旨在探討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組成,并且對比分析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水平,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中山火炬開發區醫院和中山市博愛醫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642例足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測結果,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關于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其中男375例,女267例,年齡1d~28d。入院后進行血常規、血型、網織紅細胞計數、尿常規、糞常規、血總膽紅素、血直接膽紅素、血間接膽紅素、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等檢查,特殊檢查根據病種及病情,選擇胸片、血培養、C-反應蛋白等檢查。疑有宮內感染查血TORCH,疑免疫性溶貧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體放散試驗、游離抗體試驗,疑有膽道閉鎖者行肝膽B超等相關檢查。
1.2診斷標準參考《實用新生兒學》中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2]:①出生后24h內出現黃疸,血清總膽紅素>102μmol/L;②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220.5μmol/L,早產兒血清總膽紅素>256.5μmol/ L;③血清直接膽紅素>26μmol/L;④血清總膽紅素每日上升>85μmol/L;④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4周或進行性加重。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診斷標準:①出生后2~3d內出現黃疸;②足月兒血清總膽紅素<220.5μmol/L,早產兒血清總膽紅素<256.5μmol/L;③血清直接膽紅素<26μmol/ L;④血清總膽紅素每日上升<85μmol/L;④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足月兒≤2周,早產兒≤3-4周。
1.3方法查閱并記錄642例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的病歷資料,包括母親因素、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查結果、發病日齡、治療情況等,對642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進行病因及膽紅素水平分析。
1.4儀器膽紅素檢測儀器為美國Bayer 2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總膽紅素采用釩酸鹽氧化法測定,直接膽紅素也采用釩酸鹽氧化法測定,間接膽紅素采用計算法得出。正常兒童參考范圍總膽紅素:3.4~17.1μmol/L,間接膽紅素:1.7~10.2μmol/L,直接膽紅素:0~6.8μmol/L。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算各組數據的均數、標準差,進行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分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包括生理性因素、感染因素、ABO溶血病、G-6-PD缺乏癥、圍生因素、不明原因等。結果見表1。

表1 642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
2.2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病理性黃疸血清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顯著高于生理性黃疸(P<0.01),見表2。
表2 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s,μmol/L)

表2 病理性黃疸與生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水平比較(±s,μmol/L)
組別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n 直接膽紅素184 458 27.16±12.01 17.28±5.86間接膽紅素 總膽紅素270.43±48.16 130.66±34.16 298.16±54.57 147.96±34.97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病癥之一。據報道,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居新生兒疾病之首,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新生兒膽紅素升高不僅損傷神經系統,而且對心、肝、腎、肺等臟器以及血液免疫系統均有損害,大量的未結合膽紅素進入血腦屏障,輕者可引起聽力損害,重者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并導致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死亡[3,4]。新生兒高疸紅素血癥的病因組成在國內各地報道不一。本文回顧分析了中山市642名新生兒高膽紅素癥的病因,發現生理性因素占458例,病理性黃疸184例,其中病理性黃疸又以ABO溶血病、感染、G-6-PD缺乏癥三種為主。
一般認為ABO溶血病大多發生在第1胎,母親O型血,胎兒為A型、B型或AB型血時較容易發生[5]。胎兒紅細胞上的A和/或B抗原恰好是母親所缺少的,若胎兒的紅細胞進入母體循環,胎兒紅細胞上的A和/或B抗原可刺激母親機體產生IgG抗A和/或抗B抗體,這種IgG抗A和/或抗B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循環,從而導致新生兒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進入母體的胎兒紅細胞越多,母體產生抗胎兒紅細胞IgG抗體的效價就越高,新生兒就越容易發生ABO溶血病[6]。溶血過程伴隨著大量紅細胞的破壞,生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泌能力,就可以出現病理性黃疸。此外,溶血還可以導致貧血、缺氧,加之紅細胞破壞產物的毒性作用,從而削弱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促使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潴留,這亦是ABO溶血病繼發病理性黃疸的機制之一。
隨著中山市人民群眾衛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以及感染診治標準的嚴格執行,感染因素所致的病理性黃疸較過去呈明顯下降趨勢,非感染因素相對增加,這與發達地區的相關報道相近[7]。本組感染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兒敗血癥、皮膚感染、宮內感染、臍部感染、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等,進一步分析得知這部分新生兒的父母大多數為外來流動人口,文化素質較低,衛生意識薄弱,生活環境較差,而新生兒屏障功能以及免疫功能還不完善,易患感染性疾病。感染導致病理性黃疸的機制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感染時紅細胞破壞增加,導致膽紅素生成增多[8];其二,感染可以影響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使肝臟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減低,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其三,重癥感染使機體氧耗增加,葡萄糖無氧酵解增加,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使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下降,組織缺氧使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加重高膽紅素血癥[9];其四,感染時患兒納乳量減少,大小便減少,腸肝循環增加,加重了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
G-6-PD缺乏癥是一種X性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性疾病。G6PD缺乏可導致其酶促反應產物還原型輔酶Ⅱ(NADPH)減少,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產生隨之減少,從而導致紅細胞抗氧化能力下降,紅細胞易被脾臟、肝臟中的巨噬細胞破壞而導致溶血,從而產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10]。廣東省是G-6-PD缺乏癥的高發地區,而中山市又是廣東省內的G-6-PD缺乏癥的高發區。針對這種病因,全面實行婚前檢查及新生兒臍血G-6-PD篩查十分必要,對預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治療固然重要,但從本研究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三大病因來看,預防更為重要,因為新生兒ABO溶血病、感染和G-6-PD缺乏癥均可通過孕婦產前檢查、加強圍產期保健、高危妊娠的管理、新生兒臍血篩查來進行預防[11]。新生兒一旦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必須早期診斷和及早治療[12],確保小兒健康。
[1]黃德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防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6):526.
[2]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15-225.
[3]陳新.新生兒黃疸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7,8(8):480-481.
[4]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防治[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6):526-528.
[5]譚少華.兩種血型新生兒溶血病血清學檢測結果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8,26(6):635-636.
[6]黃秀芹.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1):48-49.
[7]沈麗華,王海寧,郭玉娜.162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病因分析及治療[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13,33(2):132-135.
[8]牛廣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86例分析[J].安徽醫學,2008,29(1):58-60.
[9]吳仕孝.新生兒溶血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14(2):72-74.
[10]劉拯,文天鷹.換血治療G-6-PD缺乏致新生兒膽紅素腦病1例報告[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3):295-296.
[11]陳燕萍,王長奇,朱金萍.新生兒溶血病血清免疫三項抗體檢測在臨床上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5):545.
[12]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 [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3):185-187.
R446.11+2,R722.17
A
1674-1129(2016)04-0495-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4.027
(2016-04-06;
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