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王修銀,黃楨,庾少梅,區煥桃
(1、廣州市中醫醫院檢驗科,廣東廣州510130;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廣州510700)
臨床血小板輸注效果差異性研究
王卓1,王修銀1,黃楨1,庾少梅1,區煥桃2
(1、廣州市中醫醫院檢驗科,廣東廣州510130;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廣東 廣州510700)
目的 對比血小板輸注效果,研究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差異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102例血小板輸注病例,計數輸注前及輸注后24h外周血小板數量,評價血小板輸注效果。結果 血液科患者輸注血小板有效率為63.04%,腫瘤科為60.00%,外科為100.00%,其他科室為86.11%,血液病和腫瘤患者血小板輸注有效率與其他科室存在顯著差異,血小板的輸注次數增加,輸注有效率隨之下降。結論 不同疾病血小板輸注療效不同,各種因素可影響血小板的輸注療效,隨著輸注次數的增加,血小板輸注無效發生增多,可根據輸注無效產生的原因采取對應治療。
血小板;輸注效果;血小板輸注無效
血小板輸注是現今臨床輸血治療的重要手段,主要針對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異常的患者進行的血小板輸注替代性治療,以達到止血或預防出血的目的。但并不是所有血小板輸注都有效,這取決于其病因、輸注次數等多方面因素。現對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102例輸注血小板病例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輸注機采血小板的病例,共102例,男63例,女39例。其中,血液科46例,腫瘤科15例,外科5例,其他科室(針灸科,腎病科,呼吸科等)36例。
1.2機采血小板來源機采血小板均由廣州血液中心提供,每袋血小板為一個治療量,含血小板數大于或等于2.5×1011個,(22±2℃)連續水平振蕩保存,保存期5d。
1.3血小板輸注指征應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來決定是否輸注血小板,如患者血小板計數為 (5~20)×109/L或更低,并伴有明確自發性出血傾向時,多需要進行治療性血小板輸注。血小板計數為(10~20)×109/L,且無明確出血傾向時,則為預防性輸注。外科手術患者血小板計數小于50×109/L就應進行預防性輸注。輸注時應保證供者與受者的ABO及Rh血型相合。每次輸注1袋血小板[1]。
1.4血小板輸注效果評價計數輸注前及輸注后24h患者的血小板數量。采用下列兩個參數來評價。
1.4.1實際血小板回收率(PPR)=(輸注后血小板計數-輸注前血小板計數)×血容量/血小板的輸注總數×100%,輸注24h后的PPR小于20%,應考慮血小板輸注無效。
1.4.2血小板計數增加校正指數(CCI)=(輸注后血小板計數-輸注前血小板計數)×體表面積/血小板的輸注總數,輸注24h后CCI小于5000,應考慮血小板輸注無效[2]。
1.5統計學處理輸注前后血小板計數采用t檢驗,血小板輸注效果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同科室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比較 血液科和腫瘤科病例輸注的有效率明顯低于其他科室,與其他科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科室患者血小板輸注效果比較
2.2不同輸注次數血小板輸注效果比較A組分別與B、C、D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臨床上引起血小板輸注無效的原因主要分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免疫因素為患者反復多次輸注血小板,可致血清中產生同種抗體,主要有血小板特異性抗體 (HPA抗體)和血小板相關抗體(主要是HLA抗體),引起機體產生一系列血小板抗原抗體免疫反應[3]。輸注血小板的次數與抗體產生的頻率成正比,輸注次數越多,產生抗體的頻率越高,白細胞的輸入量與HLA抗體的產生有明顯的相關性。大約30%~85%長期輸注血小板的患者可能產生HLA抗體,約2%~11%的患者會產生HPA抗體,攜帶HLA的患者約有25%同時會形成HPA,既往有妊娠史、輸血史的患者產生抗血小板抗體的概率比無輸血史、妊娠史的患者高[4,5]。非免疫因素主要有發熱及敗血癥、脾大、DIC、藥物等因素。發熱可能導致血小板暴露其隱蔽抗原,與IgG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此復合物被網狀內皮細胞系統清除,導致血小板減少[6];脾腫大可破壞輸入的血小板;DIC可消耗大量的血小板,某些抗生素類藥物可通過免疫介導破壞血小板,從而影響輸注效果[7],如青霉素,兩性霉素B,萬古霉素等。非免疫因素是臨床上血小板輸注無效的主要原因。

表2 不同輸注次數血小板輸注效果比較
總結各科室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病例可以發現,血液科的血小板輸注無效多為急性白血病低分化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多伴有脾大,發熱等癥狀,再障等患者一般病程較長,需要反復輸血,極易引起同種免疫反應產生血小板抗體,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癥患者除此原因外,還有一部分是由于對自身骨髓造血干細胞的免疫反應所致,患者存在一系列的免疫學異常,更易產生血小板輸注無效[8]。腫瘤患者輸注無效與放療、化療藥物影響有關,其他科室多為反復多發性感染、發熱、出血、DIC等。輸注效果較好的患者多為外科手術后、冠心病、腎病綜合征、消化道出血等。比較1次輸注與多次輸注的血小板療效,首次輸注有效率達93.94%,平均有效率為77.45%,結果提示了輸注血小板兩次以上的患者體內可能已產生影響輸注療效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隨輸注次數增加而積累增加,并可結合體內的供者血小板引起供者血小板破壞和快速清除,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血小板抗體的產生與輸血次數有關,而且成正比例關系,輸注次數越多,產生抗體的可能性越大。
隨著臨床輸血的發展,血小板輸注在臨床治療中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預防血小板輸注無效,需要醫生嚴格掌握血小板輸注的適應證,并在輸注前,詳細了解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免疫史,減少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發生[9]。目前臨床以應用機采血小板為主,極少采用人工血小板,機采血小板是濾白細胞制品,可有效減少受血者產生HLA抗體[10]。
[1]吳玉敏.臨床血小板輸注無效原因分析及對策[J].當代醫學,2014,20(6):91-92.
[2]高峰,安萬新,劉達莊,等.輸血與輸血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6-147.
[3]張偉東,夏文杰,張曉梅,等.LCT配合血小板的輸注對HLA抗體的影響[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4):357-358.
[4]任虹.血小板抗體產生對血小板輸注效果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184-188.
[5]Hatakeyama N,Hori T,Yamamoto M,et al.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 attributable to HLA anti-bodies produced by donorderived cells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one HLA-anti-gen-mismatched mother[J].Pediatr Transplant,2011,15(8):E177-182.
[6]孫先玲,蘭炯采,呂運來,等.血小板輸注無效與對策[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7,25(1):88-90.
[7]劉繼紅,賈衛青,李德芳.血小板輸注效果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10):1099-1100.
[8]Novaretti MC,Sopelete CR,Velloso ER,et al.Immunohematological findings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Acta Haematol,2001,105:1-6.
[9]盧煥興,李春嬌,梁永生.血小板抗體對血小板輸注的療效觀察[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3):255-256.
[10]伍昌林,朱奕,黨鑾堂,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輸注無效的臨床分析與處理策略[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2,27(6):145-147.
R457.1,R558+.2
A
1674-1129(2016)04-0528-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4.041
廣東省醫學科研基金課題資助(編號A2012496)
王修銀,郵箱wdawnz@163.com。
(2015-12-24;
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