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輝,于瑩瑩,張玉春
(漯河醫專二附院檢驗科,河南 漯河462300)
EDTA-K2抗凝劑誘發血小板被吞噬導致計數減少的原因探討分析
李少輝,于瑩瑩,張玉春
(漯河醫專二附院檢驗科,河南 漯河462300)
目的 目的EDTA-K2引起血小板假性減少的原因。方法 利用Sysmex-18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對使用EDTAK2抗凝劑的血標本進行分析,血小板減少,立即進行推片、瑞氏染色發現血小板出現衛星現象及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同時針對同一病人使用枸櫞酸鈉抗凝管采血,血標本進行PLT檢測,并進行比較。結果 EDTA-K2抗凝血測得PLT值有5例明顯低于正常范圍,枸櫞酸鈉抗凝血測得PLT值均在正常范圍內。結論 EDTA-K2能促使某些人的PLT產生衛星現象及被中性粒細胞吞噬而導致PLT假性減少。
EDTA-K2;枸櫞酸鈉;血小板假性減少;血小板衛星現象及被中性粒細胞吞噬
乙二胺四乙酸(EDTA)能與血液中Ca2+結合成螯合物,而使Ca2+失去凝血作用,從而阻止血液凝固。EDTA-K2具有對血液標本中的細胞形態和計數影響非常小等優點,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1993年建議將EDTA-K2作為血常規檢驗的抗凝劑。隨著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的推廣使用,EDTA-K2在臨床已廣泛使用,但有一小部分EDTA-K2抗凝血血小板減少,血涂片可見血小板圍繞中性粒細胞呈現衛星現象及被中性粒細胞所吞噬,使血小板計數明顯低于實際數值,本科于2014 年1月-2015年12月,在血常規檢測中發現5例典型病例,現分析如下。
1.1標本來源住院病人使用EDTA-K2抗凝劑的血標本血小板減少,圖形分布異常5例。
1.2儀器與試劑Sysmex-18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及Sysmex公司配套試劑,湖南安信醫療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的真空采血管;上海科華公司生產的快速瑞氏染液。
1.3方法
1.3.1儀器法
1.3.2全血模式測定針對5位病人,分別用EDTA-K2抗凝管和枸櫞酸鈉抗凝管對同一病人在同一時間抽取靜脈血1~2ml并混勻,同時采病人手指血做血涂片。混勻靜置,分別對靜置30min內,1h,2h的EDTA-K2抗凝血和枸櫞酸鈉抗凝血進行測定,按儀器標準操作規程在Sysmex-18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全血模式測定,分別記錄PLT值。
1.3.3血涂片取靜置30min內,1h,2h的EDTAK2抗凝血、枸櫞酸鈉抗凝血制作血涂片,與手指末梢血涂片一起進行瑞氏染色,在油鏡下觀察血小板形態。
見表1、表2。

表1 5位住院病人不同時間內血小板的結果(×109/L)
從表1可以看出5例住院病人使用EDTA-K2抗凝,血小板計數偏低,儀器提示血小板異常分布,且隨著時間的延長,血小板計數呈現下降的趨勢。使用枸櫞酸鈉抗凝劑管復查,血小板計數基本都在正常范圍之內,(由于枸櫞酸鈉與全血的比例大致在1:9,故血小板計數會較真實值稍偏低)直方圖大致正常,且隨時間的延長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考慮為“EDTA-K2依賴性血小板假性減少癥(EDTA-PTCP)”和“血小板衛星現象”[1]血涂片瑞氏染色,如圖1所示,5位患者EDTA-K2抗凝的血涂片可見血小板圍繞中性粒細胞呈現 “衛星現象”,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胞體周圍未見血小板圍繞,部分血小板聚集,部分血小板散在分布。放置1h、2h 的EDTA-K2抗凝血涂片中,發現圍繞中性粒細胞的血小板增多,血小板開始被中性粒細胞吞噬,隨著時間的延長,被吞噬血小板的個數增加。相關文獻報道抗凝時間越長、室內溫度越低,血小板聚集呈衛星現象越嚴重,PTCP的發生越頻繁[2]。5位患者的枸櫞酸鈉抗凝血及手指末梢血的涂片中,血小板散在分布,形態正常,數目較多,與血小板計數大致相符。EDTA-K2血涂片染色、枸櫞酸鈉血涂片染色與末梢血涂片染色比較見表2。血小板衛星現象及被白細胞吞噬是一種實驗現象,它在實驗條件下才會出現,而不是一種生理或病理現象。EDTA-K2抗凝劑引起血小板衛星現象及被白細胞吞噬,導致血小板計數假性降低,這種現象雖然少見,但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予以糾正,及時和臨床溝通,極易導致誤診。實驗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用枸櫞酸鈉或肝素抗凝管進行采血[3],同時與臨床醫生及病人做好溝通,獲得患者配合,結合外周血涂片進行分析,發放準確的檢驗結果。臨床上為提高PLT的準確性,對血小板分布異常標本應使用核酸熒光染色法報告結果[4]。國外文獻報道卡那霉素可以分散粘附在中性粒細胞的血小板[5]另據最新研究,阿米卡星可作為處理EDTA依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的一線方法在臨床普及[6,7]。

表2 5位住院病人不同時間內血涂片染色結果

圖1 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鏡×1000)
原因分析:⑴EDTA-K2可使血液發生免疫介導,產生冷抗血小板抗體,這種EDTA依賴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體還能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上,同時這種與血小板結合后的自身抗Fc端又可于中性粒細胞膜上Fc受體結合,出現衛星現象而導致血小板計數偏低[1]。⑵通過激活補體系統如C3裂解產物C3b附著血小板表面,與中性粒細胞C3b受體結合血小板被吞噬。而導致血小板計數偏低[8]。⑶白細胞與血小板間也可通過黏附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靜止的血小板不能與中性粒細胞反應,但經凝血酶活化的血小板則以鈣依賴的方式和中性粒細胞反應。Silverstein等報道凝血酶敏感蛋白(TSP)可以介導活化血小板與單核細胞的相互作用,因為白細胞與活化血小板表面均具有TSP的受體,即GPIV(CD36)。最近的研究表明GMP-140也可以介導活化血小板與中性粒細胞的相互作用,抗CMP-140單抗或GMP-140蛋白顆粒能抑制這種反應,GMP-140通過參與活化血小板與白細胞結合而導致血小板計數偏低[9]。⑷郭珊等認為電阻抗法不能完全將血小板與類似大小的物質,如紅細胞或白細胞碎片等區分開,致使血小板計數誤差大,采用EDTA-K2抗凝時,如采血后擱置,血小板會形成凝塊,聚集的血小板體積增大,會被當做一個大血小板計數或者被誤計數為小紅細胞,使得血小板計數明顯減少[10]。由于EDTA-K2可引起血小板發生衛星現象及被吞噬,導致血小板計數假性偏低,也可見于正常人,但多數情況下伴某些疾病,如癌癥、血管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瘡)、套細胞淋巴瘤、肺心病、肝病及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11]。國外文獻報道一例泌尿系統感染的女性,發現血小板衛星現象,直到患者治愈三周后血小板衛星現象消失[12]。EDTA依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也可以通過孕婦傳播給新生兒,引起新生兒短暫的假性血小板減少[13]。EDTA-PTCP和血小板衛星現象雖然發生率不高,但應加以重視,對于血小板減少而無出血癥狀的患者,一定要用不同方法進行復查,以防誤診。
[1]宓慶梅,施巍宇,郝婉瑩,等.EDTA依賴假性血小板1例[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8):719-720.
[2]梁愛芬,何韶堅,岑偉明,等.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癥2例報道[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2):211-212.
[3]Salma de Carvalho Mourad,Irina Yoko Takihi,and Alex Freire Sandes.Platelet satellitism[J].Revista Brasileira de Hematologia e Hemoterapia[J].2013,35(4):293.
[4]劉非,梁綺華,姜志勇,等.血小板分布異常原因分析及對血小板計數的影響[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6):726-728.
[5]Sakurai S,Tanigawa T,Nakahara K,et al.Effects of kanamycin on platelet satellitism and leukocyte adhesion phenomena[J].Rinsho Byori,1995,43(2):142-148.
[6]常菁華,王劍飚.EDTA依賴性假性血小板減少的實驗室解決思路[J].檢驗醫學,2014,29(7):733-737.
[7]宋延榮,張萍.阿米卡星在假性血小板減少中的作用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5,22(4):397-398.
[8]仝德勝,楊靜,沈國強.抗凝劑EDTA導致血小板假性減少現象的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5,33(1):102-103.
[9]毛維玉,霍梅,葉素丹.EDTA依懶的假性血小板減少的實驗分析與對策[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5):1345-1347.
[10]郭珊,古麗努爾.電阻抗法血細胞分析儀血小板計數錯誤20例的原因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2):299-300.
[11]Bobba RK,Doll DC.Platelet satellitism as a cause of spurious thrombocytopenia[J].Blood,2012,119(18):4100.
[12]Vidranski V,Laskaj R,Sikiric D,et al.Platelet satellitism in infectious disease[J].Biochem Med(Zagreb),2015,25(2):285-94.
[13]Ohno N,Kobayashi M,Hayakawa S,et al.Transi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 in a neonate:transmission of a maternal EDTA-dependent anticoagulant[J].Platelets,2012,23(5):399-400.
R446.11+1,R558+.2
A
1674-1129(2016)04-0506-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6.04.031
(2016-03-31;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