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文/文
從“義新歐”班列看“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暢通機制建設
■楊志文/文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必須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的戰略構想中,貿易暢通處于核心地位。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推進,以鐵路為代表的陸路運輸方式在我國對外貿易運輸中的地位快速上升。2014年,全國以“義新歐”為代表的中歐班列共開行308列,發送集裝箱2.6萬標箱,較上年大幅增長285%,展現出了巨大的活力和潛力。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在國際貿易運輸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海運,世界各國的貿易規則制度、操作規范等大都以海運為設計對象,相應的交貨、驗貨、船務、商檢、通關、交單、結算、退稅等業務流程、規則標準、運行平臺、操作辦法較為成熟,而國際鐵路貨運的相應貿易暢通機制建設則相對滯后。鑒此,解剖“義新歐”這一全球行程最長、途經國家最多、在貿易暢通方面成效最顯著的中歐鐵路貿易班列,將有助于揭示“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暢通機制建設的內在規律、努力方向、重點難點、可行舉措等。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時專門提到:“當前,中歐貨運班列發展勢頭良好,‘義新歐’鐵路計劃從浙江義烏出發,抵達終點馬德里,中方歡迎西方積極參與建設和運營,共同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平。”同年11月18日,首趟“義新歐”班列從義烏出發,經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法國,最終抵達西班牙首都馬德里;2015年1月30日,首趟“義新歐”返程班列從馬德里出發,24天后抵達義烏。目前,“義新歐”班列已實現雙向對開常態化運行,去程每周至少一班、回程每半月一班,且將進一步加密、提速、增效。
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議、指導下開通的“義新歐”班列,是目前全球所有鐵路線中行程最長、途經城市和國家最多的專列,全長13052公里,共經過8個國家。與其他中歐班列相比,“義新歐”班列的東西兩端分別連接著全球最大的日用工業品批發市場和歐洲最大的日用工業品集散中心,組貨和分撥優勢明顯,因而在國內和歐洲的輻射、帶動、服務范圍更廣,尤其是對帶動我國廣大中小微企業產品出口具有重要的特殊意義,而其他中歐班列則大都主要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解決當地引進的大型跨國企業商品輸歐問題。“義新歐”班列的國內始發站義烏承擔著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重任,自2011年啟動以來在多個領域實現了新突破,尤其在以“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為代表的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機制建設方面優勢鮮明、成效顯著;并吸引了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1.3萬多名客商常駐于此,多國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在此交融,大街小巷遍布異域風格的餐館、酒店、酒吧等,從而為“義新歐”班列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商務和人文條件。這種價格只有空運的1/5左右、時間比海運縮短了1/3左右的運輸方式,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提供了一條新的運輸大通道,對實現以貿易暢通為核心的“五通”具有極大的推動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一種新的地緣經濟合作方式,致力于擴大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聯系、提升貿易暢通水平。“義新歐”班列作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以貿易暢通為核心的“五通”的重要平臺與載體,已成為亞歐大陸互聯互通的重要紐帶,構建起了一條新的中歐國際經貿合作交流通道,使亞太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更加緊密相連,并有可能在未來延伸至非洲,打造一條亞歐非戰略大通道,從而有利于拓展我國的國際戰略空間,提升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地位。“義新歐”班列的運行,助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逐漸形成共同的合作理念與規則,合力推進區域內的貿易、投資、過境運輸等的便利化機制建設,最終邁向橫跨亞歐大陸的自由貿易區。“義新歐”班列將形成一種“溢出效應”,帶動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在政治、人文、科技、教育等各領域開展全方位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打破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的隔閡,增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價值觀認同,構建更為穩固、長久的命運共同體。“義新歐”班列還將極大地帶動中歐之間以鐵路網為主的陸上運輸,改變我國商品出口過于依賴海運的格局,提升國際貿易通道的安全性,為我國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地區加快開放步伐、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創造了良好條件,有利于提升全國整體對外開放水平。
“義新歐”班列的成功運行,形成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對于其他中歐班列的健康運行以及未來“絲綢之路經濟帶”道路聯通、貿易暢通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具體而言,“義新歐”班列成功運行的主要經驗包括:
其一,政府推動與市場化運營有機相結合,形成有效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義新歐”鐵路計劃后50多天,首趟“義新歐”班列便順利開行。這是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義烏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在國家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外交部、鐵路總公司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班列具體運營方——義烏市天盟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力實現了義新歐”班列的順利開行,充分體現了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精神與要求。
其二,努力開行回程班列,降低綜合成本。中歐班列單向開行的成本較高,部分企業由于沒有返程貨物,運出去的集裝箱在卸貨后不得不在國外廉價出售。因而首趟“義新歐”班列在抵達西班牙馬德里之時,便積極謀劃和嘗試開行回程班列,以降低綜合運費成本,增強班列較之空運的價格優勢,縮小與海運之間的價格差距,從而為班列的常態化運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國內其他中歐班列開行回程班列大都較晚,如最早的中歐班列“渝新歐”在開通兩年多后才實現回程載貨,部分班列則截至目前仍處于單向開行狀態。
其三,開放合作嫁接國際機構,提升物流服務。“義新歐”班列運營方義烏市天盟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積極與沿線重要城市的倉儲物流企業合作,尤其是與世界500強企業德國郵政敦豪(DHL)旗下的敦豪全球貨運(中國)有限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借助其全球物流布局和資源優勢以及先進的服務理念、管理經驗,全面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并新增了華沙、柏林、杜伊斯堡、巴黎等沿線重要城市上下貨站點,實現了歐洲重要貿易節點城市的全覆蓋,顯著提升了中外客商的物流服務體驗。
當然,“義新歐”班列運行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還面臨一些亟待破除的難點問題。首先是政策法規、體制機制差異。由于沿線國家的政治制度、貿易政策、技術標準、操作規范、監管平臺、結算方式等各異,因而“義新歐”班列在運行中遇到了影響國際貿易暢通的各種制度因素,無形中增加了綜合成本。
其次是貿易結構、貨源瓶頸制約。目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陸路貿易運輸以中國向沿線國家出口為主,因而“義新歐”班列在組織回程貨源上存在較大壓力,影響了運行成本的下降,難以充分獲取班次加密所應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同時,國內開行的中歐班列線路有19條,處于“擁擠”狀態,由于回程貨源不足,單向運輸的高成本使中歐班列處于全線虧損狀態,各地政府爭相補貼以搶奪貨源,導致各中歐班列的價格競爭逐漸演變為政府補貼之間的競爭,影響到了可持續發展。
再次是轉軌換裝、轉關清關難題。由于沿線許多國家的鐵路軌距不同,運行中途需要在哈薩克斯坦、波蘭以及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伊倫轉軌、換裝3次,延長了運輸時間,增加了整體成本,削弱了比較優勢;班列途經8個亞歐國家,由于沿線各國的海關、商檢等外貿監管政策、標準尺度各異,相互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尚不完善,因而轉關、清關問題凸顯,尤其是灰色清關既提高了綜合成本,也增加了經營風險,亟需盡快解決“通而不暢”問題。
從“義新歐”班列成功運行的經驗和進一步提升所面臨的難題可以看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暢通機制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要實現高水平暢通,依然任重道遠。為此,可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努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雙向貿易暢通,并帶動其他“四通”,最終實現“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目標。
一是大力推進雙向貿易平衡發展,實現互惠共贏。“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許多國家和地區對日用消費品的需求量極大而其自身生產供給能力較弱,“義新歐”班列國內始發站義烏擁有全球最大的日用工業品批發市場,匯集了來自全球各地的180多萬種商品,與上述地區具有良好的供需互補性,這是“義新歐”班列能夠獲得充足貨源、實現常態化運行的重要基礎。可見,要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暢通,必須進一步大力推動供需對接,努力提升出口產品的質量、品牌和附加值,以高質量、高效率的供給拓展沿線市場。同時,要努力優化陸路貿易結構,改變由中國出口至歐洲為主的狀況,推動雙向貿易平衡發展。鑒此,應積極動員和組織在外華商、華僑及相關國家涉外行政資源,支持以“義新歐”為代表的中歐班列在沿線國家組織回程貨源;努力擴大沿線國家產品通過鐵路線進口至我國的種類范圍,尤其是精密儀器、機械裝備、五金機電、高檔服裝、特色農副產品等;大力推進中歐班列國內始發城市的鐵路口岸建設,以及相應的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免稅展銷中心等的建設,并可在這些城市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進口業務試點。
二是力爭締結更多的雙邊或區域性自貿協定,發展協定貿易。“義新歐”班列因各國貿易監管政策、標準尺度不同而受影響表明,加強政策的交流、溝通、對接,是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暢通的重要前提。當今世界,多邊貿易自由化談判陷入僵局而雙邊或區域性自貿協定迅猛發展,目前我國已簽署并實施14個自貿協定;美國主導、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TTIP)將對我國產生重要影響。鑒此,應大力推動沿線各國在貿易政策制度化領域加強溝通合作,尤其是推進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以及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邊、多邊合作,爭取締結更多的雙邊或區域性自貿協定,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自由貿易區網絡建設,為貿易暢通提供制度化的保障。
三要積極創新國際貿易方式和業態,發展跨境電商。目前,“義新歐”班列正在積極對接跨境電子商務,以打造新的國際貿易商業形態。對于運輸時間遠短于海運、價格大幅低于空運的中歐班列而言,與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相融合,將形成一種高效、便捷、低成本的國際貿易新模式,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暢通注入新動力,促進“網上絲綢之路”建設。鑒此,可著力推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建設公共海外倉儲體系,引導跨境電商企業在主要節點城市設立收發貨網點。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銷售情況進行合理預測,據此將相應數量的出口商品以一般貿易方式、借助性價比較高的中歐班列完成運輸、通關環節后存入境外的公共倉庫,通過當地本土化電商平臺和國際大型跨境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從而利用互聯網的跨時空便利性優勢,大幅降低跨境貿易的營銷成本,并改變當前跨境電商零售出口的物流生態,在目的國實現本土發貨,以提升消費者體驗。為此,應大力推動在中歐班列國內始發站建設出口拼箱基地、鐵路快件監管中心、國際商務服務中心等配套功能區塊。
四是適時謀劃建設中歐標準骨干鐵路線,深化設施聯通。“義新歐”班列沿途需要多次轉軌、換裝表明,要真正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貿易暢通,必須進一步深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破解“通而不暢”問題。然而,各國由于歷史原因和基于安全考慮,采用了不同的鐵路軌距和技術標準。鑒此,為了提升中歐鐵路運輸線的暢通水平,克服鐵路軌距、技術標準等不同所帶來的影響,可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經充分溝通、協商,共同謀劃建設一條專門的、軌距一致的中歐標準骨干鐵路線,并在沿線各節點城市建設物流集散中心,以實現與各國國內運輸體系相對接,從而既滿足中歐之間鐵路快速運輸的需求,又滿足各國對安全的需求。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